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 经济收敛 ; 参考:《统计与决策》2014年12期
【摘要】:文章在对经济增长进行空间相关性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将能源消费总量纳入经济收敛模型,考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表明:引入变量能源消费总量,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β收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促进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之一。要缩小区域差异,政府需要制定旨在有助于促进经济收敛的区域异质性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和能源消费空间相关性的空间协调政策及引导机制。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total quant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luded in the economic convergence model ,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economic convergence are investigated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2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1898) 重庆市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项目特别资助(XM20120024)
【分类号】:F224;F206;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2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3 齐绍洲;李锴;;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J];保险研究;2009年12期
6 江世银;杨艳;杨伟霖;;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内外条件及基本思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8 陈飞;高铁梅;;中国区域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差异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9 胡兵;张明;;城市化、贸易开放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10 白雪梅;赵峰;;我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4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肖德勇;;地区经济差异与保险发展[A];中国保险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入选论文集(理论卷2)[C];2010年
6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9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福岭;中国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磊;中国西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毅;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王威;东亚经济收敛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罗亮;陕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轩;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及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3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4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5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6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7 李国璋;霍宗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9年06期
8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9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10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俊飞;王玲;;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收敛关系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8期
2 王艳;曾刚;;绿色贸易壁垒与经济收敛性的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8期
3 江新昶;;转移支付、地区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07年06期
4 刘莹;;我国转移支付对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J];企业导报;2009年12期
5 孙巍;李菁;王鹏;;我国省际产业集聚与经济收敛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年05期
6 胡志丁;骆华松;李江苏;;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9年03期
7 张丹;郑长德;;中国货币供给与区域经济收敛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0期
8 夏万军;纪宏;;技术扩散和区域经济收敛:一个理论模型的新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06期
9 俞培果;蒋葵;;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年04期
10 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艳鑫;王铮;薛俊波;李兵;;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转移支付影响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清春;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4 郭鹏辉;一类动态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陶洪;劳动生产率分解理论及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郑久平;资本深化差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张晓蓓;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安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王威;东亚经济收敛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都春燕;贸易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收敛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晶;黄三角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罗超;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收敛差异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4 桑培婷;浙江区域经济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5 吴淑萍;中国省域间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7 曾幸彬;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张麒麟;基于水平创新技术扩散模型的中国东西部经济收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龙浩;劳动力市场配置与区域经济收敛[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叶小华;中国省域收入水平收敛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5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6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