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
本文选题:耦合作用 + 时空结构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摘要】: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与突变、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交织演替的递嬗过程,发展函数上表现为一动态的螺旋上升曲线,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②空间分异上,ERE系统耦合度呈"串形"等级规模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形成两大空间板块;协调度呈"纺锤形"等级规模分布,空间呈一定弱集聚效应和相关作用,形成两个高值区、多个中值区和两个低值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空间分异明显,等级规模结构失衡呈"纺锤形"、"串字形"等不均衡态势。③区域类型上,耦合作用强度和协调程度空间不对称,形成磨合良好协调、磨合濒临失调、拮抗优质协调、拮抗良好协调、拮抗中级协调、拮抗初级协调、拮抗勉强协调七大区域类型。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econom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a series of ERE coupling models are constructed.The system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gularity of the coupling of ERE complex system in Wuhan urban circle. The variation of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complex system is obvious in the time evolution of 1: 1.The development curve of coupling degree is S type, showing a dynamic spiral upward tre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s fluctuating violent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whole is a straight line rising tre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hole ERE composite system and the elements is constant.The entropy flow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presents an open, gradual and abrupt evolution process, in which self-organization and other organization interweav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development function shows a dynamic spiral rising curve.It is an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2.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ERE system presents a "string" scale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obvious, forming two large space plates,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s distributed as a "spindle-shaped" grade scale.There are two high value regions, many median regions and two low value areas,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ystem is obvious.The imbalance of grade scale structure presents as "spindle shape", "string shape" and so on. 3. On the regional type of imbalance, the coupling action intensity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not symmetrical, forming good coordination of running-in, close to maladjustment, antagonistic high quality coordination, and so on.Antagonistic good coordination, antagonistic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antagonistic primary coordination, antagonistic reluctantly coordinating seven regional typ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资源-环境的耦联机理与协同路径”(编号:11CJL0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乡道路网空间:复杂性涌现与自组织演化”(编号:41201130)
【分类号】:F127;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李仁东;武汉市“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特征及原因探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3 李鹤;张平宇;刘文新;;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4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林育欣;刘勇;;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5 林桂兰;左玉辉;;厦门湾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调控[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6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7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8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9 雷明;资源—经济一体化核算研究(Ⅰ)——整体架构、连接帐户设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09期
10 李佳;吴军年;杜哲;;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以民勤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黄玲;苏永强;;高层建筑群的环境安全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3 胡淑恒;陈广洲;;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5 郑凯;丁久玲;;浅谈草坪类植物在城市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5期
6 郭兴芬;高敏华;张小娟;;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7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9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10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荆福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侯碧清;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富;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鹏;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郑婧;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蒋润芸;城市街旁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与景观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曾艳红,蔡述明;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3 左伟,王桥,王文杰,刘建军,杨一鹏;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4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5 左伟,王桥,王文杰,吴秀芹,杨一鹏,杨丽静,朱晓华;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6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7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8 陈建耀,于静洁,刘昌明;水资源调配中PRED综合论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9 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谋军;贵州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类型研究——以遵义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美;李伟红;;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8期
2 马才学;郭玲霞;;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3 熊继红;;温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武汉城市圈温泉资源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贾铁飞;冯亚芬;张振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5 陈力;邓媛;王维维;王晓斌;张毅;;武汉城市圈湿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管理现状及保护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6 周文鑫;何隆华;;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5期
7 卢会娟;刘浩;董莹;田玲玲;;武汉城市圈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年02期
8 成桂芳,潘军;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0年06期
9 薛惠锋;卢亚丽;张强;;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2期
10 熊继红;;武汉城市圈温泉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2 黄治勇;;变“天大的事”为“天大的利”——关于洪水资源利用的思考[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兴榆;曹明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及需求预测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杨二俊;石惠春;;我国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的变动对客源市场数量及时空结构的影响——以甘肃、四川世界遗产地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陶建华;;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管理模型及其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柴寿升;王新越;;青岛滨海旅游市场时空结构与开发战略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海岸带开发与管理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浩;;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现状和未来[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特邀报告[C];2005年
8 陈全明;吴香尧;;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活垃圾再生利用[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9 李慧明;朱红伟;;构建循环经济的社会支撑体系——论循环型社会的意义[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冀连贵;陈丽莉;李莉;;落实科学发展观 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江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N];人民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江夏;合理配置西北的水资源[N];人民日报;2003年
3 戴晓苏;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3年
4 水利部副部长 刘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文化观[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清;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小君;水资源社会经济循环规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汤玮佳;中国农村水贫困及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沈晓莹;湖北省磷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包袱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5 董金萍;荣县流域广义水资源总量的计算[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言彦;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李晓静;黑龙江省巴彦县耕地资源安全及其驱动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贾路路;河南省陵墓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慧;广东省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全迎红;牧转农户地区水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6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6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