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增长潜力与稳定宏观经济
本文选题:增长潜力 + 全要素生产率 ;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针对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与宏观经济周期问题相混淆的经济学传统与现实,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上对两个问题进行区分,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认识以往的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格局,抓住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矛盾,寻找正确的政策手段。由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潜力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构成了长期增长的供给方面因素,而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能力方面产生的周期性冲击,构成了宏观经济需求方面因素。中国经济面临的减速是潜在增长率下降造成的,不能指望需求方面的刺激政策可以解决。因此,旨在提高潜在增长率的一系列改革,可以带来显著的改革红利。而旨在平衡需求结构的相应改革,则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也可以带来改革红利。
[Abstract]:In view of the economic tradition and reality that confuse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problem with the macroeconomic cycle problem, we must distinguish the two problem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nd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blems.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pattern in the past, grasp the important contradictions that China's economy is facing, and find out the correct policy means.The potential growth rate, determined by the supply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potentiality of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constitutes the supply-side factor of long-term growth, while the cyclical impact on export,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capacity constitutes the macroeconomic demand factor.The slowdown facing China's economy is the result of a decline in potential growth, and demand stimulus cannot be expected to be resolved.As a result, a series of reforms aimed at raising potential growth rates could yield significant reform dividends.Th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imed at balancing the demand structure will help stabilize the macro-economy and bring about reform dividend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殷波;;劳动市场摩擦与机会主义货币政策[J];南方金融;2012年07期
2 马艳林;;我国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调研世界;201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结构变动特征[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2 赵艳;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沈阳干部学刊;2005年01期
3 伍小梅;;湖南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7期
4 于英俊;;关于扩大内需的探讨[J];理论界;2009年08期
5 李博;曾宪初;;工业结构变迁的动因和类型——新中国60年工业化历程回顾[J];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6 张二华;李春琦;吴跃进;;医疗保险、医院寡头与医疗服务价格扭曲[J];财贸经济;2010年10期
7 毛中根;;大国经济内需驱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2期
8 魏江;周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J];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9 黎玉柱;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风险机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8年02期
10 贺菊煌;;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伟;;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2 王晶;;一种基于需求的产业结构优化控制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周林刚;朱昌华;;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城市公共产品供求问题分析——基于深圳市的问卷调查[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艳双;于树江;;不同类别住宅需求比例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郑栋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吸收边际效用论中科学成份后的价值规律新义[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彭在美;;“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市场需求预测[A];第十一届北方钢管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海飞;蔡军;杨学明;杨涛;张宝钰;谢成超;;西安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现状及特征的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刘佛丁;;供给和需求变动与近代中国的市场模式[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9 孙健;;模糊集在运输需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A];模糊数学和系统成果会论文集[C];1991年
10 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2010年中国IT市场规模将达538.8亿美元[N];网络世界;2006年
2 唐颖豪;“特色房”争抢市场[N];房地产时报;2007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文清;重卡:强劲反弹 增速首超乘用车[N];中国商报;2007年
4 记者 秦宏;专家称再造新经济或难离泡沫化过程[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记者 方珞;中国能否抓住第三次机遇[N];湖北日报;2009年
6 市直 杨云广;优化需求结构[N];德州日报;2010年
7 一直;黑龙江:农机补贴改变需求结构[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记者 赖志凯邋实习生 黎何兴;海口:油价飙升改变车市需求结构[N];工人日报;2008年
9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王亚平;需求结构高级化要求产业技术升级[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谷平;需求结构正在变化 企业收益冷热不均[N];中华建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2 江洪;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崔剑;PLM需求流动链结构模型及其决策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文洋;收入分配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2年
5 张伟;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陶君道;国际需求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10 侯丽薇;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洲;国际金融危机后越南需求结构变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2 卫华;关于我国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3 白雪;辽宁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思路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刘桂同;我国保健酒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毕鹏志;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6 林伟伟;经济社会双转型期我国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D];厦门大学;2009年
7 陈彩红;广西物流需求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8 朱江天;我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姚亮;城市社会变迁:社区分化与利益群体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怡;我国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及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6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