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战线-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本文关键词: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73 ?????????????????????????????????????????????
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任保平
(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
摘要: 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出现了新特征,主要表 现 在 宏 观 经济 结 构 失 衡、中 观 经
济 结 构 失 衡 与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三个层次。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造 成经济 增 长 与 就 业 的 非 一 致 性 失 衡、资 本 回报率 和 生产要素回报率的长期失衡、长期要素投入失衡,导致 中 国 经济 增 长 数 量 与质 量相背 离,经济 增 长 表 现 出 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结合新阶段中国经济转 轨 的 特征 和 结 构 失 衡 的新 特征,以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为目标,通过完善结构转化机制、建立供给主体结 构 的 优 化 机制,发展 创 新 型 经济 促 进 宏 观 结 构转换、 产 业结构转换和空间结构转换,来解决结构失衡和结 构 升 级 的 双 重 任 务,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提 高 经济 增长质量。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结构失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F12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3 ) 03-0073-08
引
言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总量的扩张 ,也表现为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失 衡与均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种状态 。均衡多指稳定性,包括静态的稳定和动态的稳定,失衡则是指 相反的状态,宏观经济的运行总是处于这两种状态的转换之中 。对失衡状态的调整带来的是数量的增 长,对均衡的维持带来的是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结构失衡 进行不断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需要在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下 ,进行结构性优化,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当代中国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发展 、转型和失衡,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始终处于均衡与失衡的不断调节之中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经 历了三个阶段: 1998 年之前,总量失衡的表现是需求大于供给, 形成了短缺经济的特征; 1998 年之 后,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新的结构失衡 ,总需求相对不足、 供给相对过剩, 形成了过剩经济的特征; 2009 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造成我国外部需求骤减、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失业严重, 国内的产 能过剩凸现,形成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在此发展阶段会面临 “中等收入陷阱 ” 的困扰, 加上市场 不健全等扭曲行为的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难以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向主要依靠要素效率提升 。“中等收入陷阱” 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呈现一种新特征 。 在中国经济结构失 的竞争优势转变 衡的新特征下,我国宏观经济既面临通胀的压力 ,也面临增长乏力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多个
作者简介: 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转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74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3 期·宏观经济
方面的失衡状态,所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点 , 努力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 题,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追求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 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与新特征分析
关于经济结构失衡的理论分析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法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 论。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 “凯恩斯革命” 的出现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产生 ,宏观经济失衡问 题一直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 此后,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 念,詹姆斯·米德把一国经济分为产品能够成为国际贸易对象的可贸易部门和产品不能进入国际贸 易、只能在本国生产和消费的不可贸易部门 ,认为只要非贸易品部门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一国的经 济就实现了内部均衡; 如果国内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 ,即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经济就实现了
① 外部均衡。
与国内宏观经济失衡的过程相联系 ,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失衡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那一时 期学者们认为宏观经济失衡是指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 ,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均衡状态而言的 ,它是指社 会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相互偏离状态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由于 经济体制、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动机诸方面的原因 ,在某些时期内宏观经济活
② 2009 年之前,针对国内过剩经济的特征和宏观经济需求不足 动可能偏离均衡轨道,处于失衡状态。
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既出现总量失衡 ,又存在结构失衡。要解决经济失衡,主要依靠宏 观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即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积极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
③ 2009 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 ,在外部冲击之下 ,宏观经济失衡进一步加重 ,失衡问题引起学 的均衡。
术界的进一步关注,开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和特点 。关于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普遍认
④ 主要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既面临通胀的压力 ,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 ⑤ 而且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是宏观经济失衡的新问题 , 我 构成的内部需求无法满足社会总供给的增长 。
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 ,投资
⑥ 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 ,居民消费需求呈总体下降趋势。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有不同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失衡是消费的体制性压抑 、投资 的体制性冲动双重约束的结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失衡问题是结构性的 ,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
⑦ 第二种观点认为扭曲的要 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 ,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结果。
素价格促进了投资,抑制了消费,增加了进口,也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宏观经济的内外
⑧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失衡的本质在于收入分配的失衡 ,而决定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在于 失衡。 ⑨ 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增长模式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 国内的权力配置失衡和全球的权力配置失衡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 ( 第 1 卷) : 国际收支》 ,李翀译,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79 页。 詹姆斯·米德 : 《 》 , 《 》 1988 史晋川 论宏观经济失衡 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年第 1 期。 : 《论我国当前的经济失衡与宏观需求管理 》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江争红 : 《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 》 ,《光明日报》 2011 年 1 月 21 日。 刘伟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失衡和扩大内需 》 ,《新长征》 2009 年第 4 期。 支大林 :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 ,《经济学家》 2012 年第 1 期。 李永友 : 《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2 期。 吕炜 :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 》 ,《消费导刊》 2009 年第 2 期。 姜学勤 :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失衡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4 期。 唐志军、谌莹
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75
① 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 问题,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 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
。 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 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 “双顺差 ” ② 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 。 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演化过程来看 ,20 世纪 80 年代的失衡主要是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 , 主要 表现在供求结构的失衡,需求过旺而供给不足。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的结 束,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从目前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 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提出了解决某一失衡的思路和对策 。但是,当 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出现了新的特征 。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双重任务 , 不仅要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解决结构升级问题。 经济结构既包括宏观上的城乡结构、 供给结构、 需求结构, 也包括中观上的产业结构、 消费结 、 构 分配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部门结构,还包括微观上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 和企业结构,等等。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局部失衡或者一定范围的失衡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失 衡到均衡的转化过程中会带来新的发展 。但是,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需要调整的问 题,形成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这些新的失衡特征就会制约经济发展 ,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误配 置。这种新的结构失衡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 、分配结构中资本与劳动收益不协调 、投资结构中政府 投资与民间投资不协调。归结起来,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总体上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 1. 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新失衡最集中 、最明显的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是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在工业化中出现了二元工 持续扩大。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产生了一系列的 “孪生效应 ” 业化,同时在工业增长方面,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导致在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以资本 —产出比率上 升为特征的 “粗放型” 低质量的增长倾向。 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在中国经济发展 中形成了一系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的负效应 , 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的 “孪生灾 ,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阻滞 。二是供给结构的失衡。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 地区层面形 难” 成 “为增长而竞争” 的局面,为了追求产出的扩大, 政府不断刺激投资需求, 短期能直接带来增长 的资本供给盲目扩大,与庞大的劳动力储备相结合,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而长期才能显现的效能的 技术、公共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使得整个供给结构偏离稳态的供给水平 ,而这种扭曲的供给结构直 接导致的就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极大地制约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三 是需求结构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消费占比大幅度下降,投资占 比大幅度上升,形成总需求结构失衡状况。2008 年以来中国经济遭受外部冲击, 出口严重下降, 总 需求结构失衡更加严重。作为总需求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投资、 家庭消费和净出口的增长波动性, 必然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总需求结构 ,投资增长和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 一个相互强化的联系机制。在投资和出口的相互强化机制中 ,外需冲击的影响不断放大。同时,在高 投资的增长模式下,资本密集度提高,资本收益高于资本成本。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工资的上升引发 普遍的资本替代劳动的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投资动机, 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进一步下 降。四是国际收支失衡。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 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自 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大规模双顺差现象, 由于双顺差现象, 外国资 本大量流入我国,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因此迅速扩大 。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
① ② : 《国内经济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经济研究参考》 2011 年第 12 期。 吴敬琏 :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 ,《经济与管理》 2012 年第 2 期。 冯乾
76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3 期·宏观经济
能力,无形中又增大了通胀压力。 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 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2000 年对外贸易 总额仅有 4742. 96 亿美元, 至 2011 年达到 39 849. 99 亿美元, 增长幅度在 8 倍以上, 年均增长率达 19. 41% 。同时,经常 项 目 收 支 顺 差 也 在 不 断 扩 大,2000 年 经 常 项 目 收 支 顺 差 为 288. 73 亿 美 元, 2011 年顺差已增至 2017. 14 亿美元。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0 年至 2011 年 资本与金融项目借贷总额从 1820. 51 亿美元增长到 25 754. 26 亿美元, 增长幅度在 14 倍以上, 而 2000 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仅 19. 22 亿美元,截至 2011 年顺差已超过 2210. 56 亿美元 。 可见, 在中 国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在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加剧了中国对粗放型增 长方式的依赖程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居民消费不断下降,因而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 质量也是严峻的挑战。 2. 中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中观经济失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失衡 、消费结构失衡、投资结构失衡和行业结构失衡。新特征具 体表现在: 一是产业结构失衡。中国产业结构失衡长期处于轻度和中度失衡水平 ,近些年产业结构进 一步失衡、进一步恶化,已开始处于重度失衡状态。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 农业发展方式 落后、工业竞争力弱、消耗高污染多的企业和行业所占比重过高、 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发展的结果 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出现偏差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 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 后,在各个方面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的最大因素 。二是消费结构失衡。消费结构 反映了居民消费的现状和未来的变动趋势 , 能够评价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并反映居民需求的满足程 度。消费结构变化通过居民对消费与积累的选择来影响投资结构 ,从而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金 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以消费为主扩大内需 效果并不明显,2011 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3 91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7. 1% ,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 11. 6%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1 0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 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 增长 15. 9% 。出口 18 986 亿美元,增长 20. 3% ; 进口 17 435 亿美元,增长 24. 9% 。进出口差额 ( 出 口减进口) 1551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 264 亿美元。2011 年城镇、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 ① 相比于强劲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消费率继续呈下降趋势 。 三是投资 了 12. 5% 和 19. 1% , 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 。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 的失衡,政府投资增长过快,而民间投资不足,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政府投资只能改变经济运行 的方向,而民间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是目前政府投资增长快,而民间投资不足,政府投 资挤出民间投资的现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且日益严重 ,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错位,严重危害着中国 经济健康发展。四是行业结构失衡。行业结构是指主营品种和范围基本相同的商业企业群体的数量及 其构成比例。行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又随行业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结构变化改变了竞争力量总体 和相对的强度,从而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 。行业结构失衡表现在目前我国大 多数行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者不变的状态 ,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发展不足,这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 质量的提高。 3.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 、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失衡。一是 人口结构失衡。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过去 10 年中,中国人口增长 了 7000 多万,达到 13. 4 亿人,但是出生率仅有 11. 93‰。过去多年的低生育率已经使得中国年轻人 口减少了 30% 。2011 年中国 14 岁以下的人口比例只有 16. 6% , 低于世界 27% 的平均水平, 更低于
①
: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人民日报》 2012 年 2 月 22 日。 国家统计局
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77
发展中国家 29% 的水平。长此以往, 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严重失衡, 年轻人相对于老人来说将迅速减 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就会丧失 ,未富先老的状况直接威胁着中国长 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劳动力结构失衡。现阶段的中国不仅存在低素质供给过剩 、高素质不足的劳动 力结构性失衡,而且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更多地表现在由于经济结构 、体制、增长方式的变动,使劳动 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 一致而导致的失衡。劳动力结构的失衡造成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人力 资源短缺并存的状态。三是技术结构失衡。技术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 “模仿创新” 和 “自主创新” 之 间的失衡,中国技术供给主要是模仿创新,很少有自主创新; 多为低端技术,少有高新技术。改革开 放初期当我们技术极端缺乏时, 模仿创新是一个最优决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后的今天,当产权环境开始从模糊走向清晰, 企业自生能力建设也经历了很多年, 这种自主 创新相较于 “模仿创新” 就成了最优决策。 如果坚持模仿创新的路径依赖就会形成低端锁定, 技术 供给失衡开始显现,对经济增长质量和长期可持续增长产生影响 。四是企业结构失衡。在企业规模结 , 中小企业 “多 ” 而 “粗 ” , 中小企业发展各种环境极受限制, 构方面,大中型企业 “少 ” 而 “精 ” 导致其只有量的优势没有质的实质 ,所以严重制约了充分就业的实现 。在企业所有制结构方面,民营 企业发展辉煌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日趋乏力,使得经济发展的民间推动力日益衰 竭且不足。在企业市场结构方面,过度垄断与过度竞争同时并存,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效率的损 失。在企业的行业结构方面,现代行业部门相对于传统行业部门的企业数量明显不足 ,传统行业企业 仍占主导。企业结构的失衡造成目前我国企业结构的总体状况呈现出规模小 、 布局散、 产品质量差、 技术含量低的特征。
二、经济结构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当前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阻滞 ,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造 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失衡 ,资本回报率和其他生产要素回报率的长期失衡 ,长期要素投入失 衡,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低,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 不一致,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增 长质量提高的影响表现在: 1. 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集中表现为总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各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 场市场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了价格信号和利率信号的传导 ,特别是在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条 件下,价格信号传导缓慢,仅仅凭通货膨胀指数不足以说明资源的利用程度 。目前我们虽然可以通过 扩大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实现短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但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 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 ,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生产过剩,形成高 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益的特征。而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占居民多数的农民收入不 高严重制约了全体居民的消费率 ,居民收入的有限以及其导致的低层次的消费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改善和提高,造成消费率不振的局面。这样,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方式 ,依 靠投资拉动,造成供给过剩。而消费率增长缓慢,造成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体现不 出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2. 中观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观结构失衡有多方面表现,但是新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失衡和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两个方 面。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低, 产业结构内在升级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产业结构特征 ,在结构演进中上游产业和下游
78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3 期·宏观经济
产业分化比较明显,上游产业紧缺,价格不断上涨,下游消费品行业相对过剩。同时在我国的产业体 系中,在产业结构上突出表现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并存 。这种产业结构的特征使得此类经济体的 经济增长具有特殊性,既不是按照新古典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路径 ,也不是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规模报酬 递增的路径来进行,而是形成以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减为核心特征的传统产业部门与以报酬递增为核 心特征的现代产业部门并存且共同发展的增长模式 。第三产业发展中,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商务服务 业发展缓慢,为生活服务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快 。这种第二、三产业结构失衡也显著制约了我国工业生 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 。产业结构失衡造成了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对劳动力和要 素的需求强度远没有反映到价格体系中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错配,人力资本难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 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二是区域经济结构失 衡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失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 ,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 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 ,致使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 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使要素在空间上配置不均衡 ,导致区域间经济社会差距 过大,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引起要素和产品配置的成本上涨 。特别是在目前区域经济新格局背 景下导致区域之间的无序竞争。目前受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 沿海地区的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约 束,沿海地区经济的内陆辐射能力逐渐在下降 ; 由于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东北振兴等政策, 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释放 ,面临着与沿海地区争资本、争资源、争劳动力的局面。这种无序 竞争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着两难困境 ,也使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 使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影响 。 3. 微观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 、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失衡。微观经济结构 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微观经济的活力 。一是人口结 构的失衡导致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持续下降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整个经济进入劳动力要素成本周 期性上升阶段,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素供给约束 ,同时表明中国 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抚养比例不断上升。二是人口结构的失衡引起劳动力结构的失衡 ,从劳动 力供给角度看,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社会抚养比例达到顶点,而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在 ,“刘易斯拐点” 逐步出现,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基本消 劳动力迁移方面,各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失,引起各区域之间在劳动力要素争夺上出现恶性竞争 ,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在中国经 济发展的技术结构中,模仿性技术创新多,而自主创新技术不足,导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仅在 30%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从规 模扩张的投资驱动型转向以提高效率为主的技术驱动型 。四是企业结构失衡有规模结构失衡 、所有制 结构失衡、市场结构失衡等,这些失衡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微观经济活力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 方式难以从传统发展方式转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 。
三、以经济结构失衡新特征的改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失衡与均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种形态 ,均衡多指稳定状态,失衡则指不稳定的状态。宏观经济 运行总是处于这两种状态的转换之中 ,一定程度的失衡会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目前经济结构的新失衡 会造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结合新阶段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征和结构失衡的背景 ,依据中国经济发展新 阶段经济增长约束条件从需求因素向供给因素的转变 、短期因素向长期因素的转变,要以提高中国经 济潜在增长率为目标,把经济结构新失衡的改善和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 体路径有:
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79
1. 进一步完善结构转化机制 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总供给结构就是关于生产的结构 ,包括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投入结构包 括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 构转化机制主要有: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形成了城乡结构的 失衡,城乡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严重的三农问题 ,制约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方式 。为此,在中 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重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 代化的同步发展,形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拉力机制 ; 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乡村, 形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反哺机制 。第二,劳动力结构转化的机制。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的提高对经 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舒尔茨认为,当代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的积累主要是人力资本投入的结果 ,人 力资本是一种资本回报率很高的投资 ,因此,劳动者的质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意义重大 。目 ,人口红利在逐渐消退。 因此,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完 前我国经济发展逼近 “刘易斯拐点” 善劳动力结构优化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红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 三,资本结构转化的机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依靠资本投入的增长属于 “粗放型、 数量型 ” 的增长模式,长期会引起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 ; 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突出人力资本的 作用。因此,资本结构的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阶段的背景下,要建立和完善资本结构转化的机制 ,发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作用,实现中国经 济发展方式从物质资本驱动转向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驱动 。第四,技术结构转化的机制。新古典理论 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一步内生化 ,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技术进步和人 力资本的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源泉 。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需 要建立和完善技术结构转化的机制 ,使原来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向依赖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投 入转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向自主性技术创新转变 。第五,产品结构转化的机制。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可以使资源得到优 化配置,使得资本投入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入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从而大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内部也会出现分化重组形成新型 部门,产业结构的转化会带动产品结构的转化 ,产品结构的转化又会带动供给结构的优化 ,从而促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建立供给主体结构的优化机制 经济发展是依靠发展主体的行为来实现的 ,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如此。中国现阶段供给主体结构呈 现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失衡。投资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政府投资的作用在于启动 经济增长,而民间投资的后续跟进才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渠道,还有 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近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壁垒和政府服务 方面的制约,民间投资明显跟进不足, 造成 “政府热、 民间冷 ” 的投资主体结构失衡现象。 积极启 动民间投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 ,可以改变经济发展过分依靠 政府投资的状况,增强民间投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拉动力 : 一要按照产业政策规划、 结构调整的 要求,积极引导、推动民间企业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 ,适当开放公共设施 投资领域,吸引民间投资; 二要帮助民间投资主体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 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引 导,为民间投资提供信息等方面支持 ; 三要在人才培养、劳动、保险等方面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投 资环境。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机制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 ,目前要以创 新型经济促进产业机构升级。发展以技术和人才为依托,以拥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落脚点 的创新型经济。通过加强技术供给管理,发展创新型经济,改善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
80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3 期·宏观经济
驱动力从技术模仿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并从创新驱动的理念出发,以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在微观层面上,通过企业自主创新、科学管理,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重视人 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积累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利润 ; 二是在中观层面上,通过产业自主创新、优化资 源配置加快传统部门的改造来转变经济结构 ,使整个行业从资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向知识驱动型的集 约型增长转变,从而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三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政府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促 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的转变 ,促进规模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4. 积极完善综合配套改革机制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是体制扭曲长期累积的结果 。针对结构失衡的特征,需要在改革要素多 极化和运作系统多层次化的基础上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通过综合改革为结构失衡的改善 、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创造条件。综合配套改革表现在: 一是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把解决结构失衡实际问 题与攻克实践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二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 ,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发挥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作用,建立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 、企业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行政 体制改革,通过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发挥多个部门、 多种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 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 ,从政府参与市场转向调控市场,严格约束行 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主导下有效发挥政府的作 用。四是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城乡二元体制的综合改革 。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空间上的城 乡分割和内容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在医疗、 教 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拉大了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将是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又一次 伟大的改革。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 ,要统筹城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 ,逐步消除 二元经济结构,打破二元制度结构,实现城乡融合, 构建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系统, 在硬件、 软 件、制度、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发展机制 。 责任编辑: 刘雅君
本文关键词: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