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期刊经济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的异质性信念与福利成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财政分权下政府干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黎凯等(23)
文章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财政体制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结果是,地方政府对长期借款的影响大于中央政府。
“机构投资者一定能够稳定股市吗?”
何佳等(35)
文章从机构投资者与股价波动的关系,实证分析基金投资组合、基金交易行为,结果是机构投资者不一定能够稳定股市。
“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
张然等(77)
“长期双高现象之迷:债务融资、制度环境与大股东特征的影响”
戴璐等(129)
“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
谭松涛(140)
《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中国经济周期的异质性信念与福利成本”
陈彦斌(10)
“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酬薪契约”
刘凤委等(76)
“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
杨华军等(99)
“交叉上市股票价格差异的横截面分析”
徐信忠等(107)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吗?”
李心丹等(117)
《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大股东、债权人保护和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
肖作平等(99)
文章资料丰富,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和股权形式方面的规定和
研究。文章在评述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数据进行检验。证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治理效果。
《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林毅夫等(5)
文章:(1)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来源,以及发展国家的选择;(2)我国现阶段的最优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要素积累型增长方式(3)统计分析我国近二十多年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的增长推动(4)原因是我国自然资源价格、资本品运行成本价格偏低。
“所有制、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
方军雄(27)
由于组织中雇员和所有者成本收益函数不同,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经营者行为存在差异。有证据表明国有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原因是经营目标和激励约束等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但是,随着产权改革的深入,企业经营目标向利润最大化转移,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
李悦等(108)
文章最大特点是在设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1)公司资本预算决策,考虑投资动机与项目的评价指标;(2)资本成本判断,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贴现率和投资回报的风险;(3)融资行为与资本结构选择,融资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主要是政策规定、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以及监管制度;(4)偿债能力、内部资金供给、代理成本与市场机会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
张纯等(119)
理论上,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取决于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解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展机构投资者。
“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佟岩等(127)
文章认为在我国“掏空”与“支持”都是控制股东出于特定的目的行为,对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
《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锁定效应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陈飞翔等(8)
文章认为由于要素投入锁定效应的存在导致中东部地区的差异。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
李习保(18)
文章研究指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绝对主体。在发展中国家不是这样,尤其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参加者。文章从创新效率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资源的分配关系进行研究。
“弱法律风险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抢劫”
刘峰等(106)
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发现许多公司因为并购产生控制权转移,伴随着上市公司被“掏空”。理论上对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结论应该是不存在“掏空”;但是在弱法律风险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后果就是“抢劫”。
“集团化运作、融资约束与财务风险”
李焰等(117)
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企业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规模扩张,产生财务风险。但是,由于该公司产业布局的合理避免了投资者利益的损失。
“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
《经济研究》2007年第一期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
王永钦等(4)
文章主要思路是在经济分权与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下,分析指出一个完整的分权理论应该即能够分析分权式改革的收益,也能够分析分权式改革的代价。 文章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分权式改革的代价的框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
许年行等(114)
价集中于“10送3”的现象做出更加符合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并且锚定值分为“静态锚”和“动态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不同公司特征下锚定值的高低。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林毅夫(126)
文章认为发达国家所有产业已经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前沿,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时,企业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这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哪一个产
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
《经济研究》2007年第二期
“供给管理 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
刘伟等(4)
文章分析我国在工业化加速期条件下,我国在这一特殊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换进程中,出现了宏观经济失衡;提出需求管理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双重特殊性,表明需要引入重视供给政策;最后提出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组合。
“经济增长与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的形成”
李辉(38)
文章以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分析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对外投资大国地位;依据贸易与投资的互补关系,以及我国服务业水平,提出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趋势是吸收与对外并重。
“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
刘少波(85)
1、研究目的: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2、研究思路: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控制权的成本与控制权收益的成本——概念重新界定。
3、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的成本补偿;超控制权收益是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
“流动性、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相异性”
吴卫星等(97)
1、理论分析:(1)经济人投资组合最优选择理论;(2)流动性与投资组合;(3)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
2、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于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的“投资者行为调查”;分别采用Probit 模型和Tobit模型考虑投资者未参与股票市场而使得他们的选择未能显示表达,以校正性质偏误问题。
3、研究发现:房地产是中国居民的最主要金融资产,房地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或者说“替代效应”对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影响更显著,只有当投资者拥有更多金融财富时,才会出现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概率大。
“企业融资中的控制权安排与企业家的激励”
燕志雄等(111)
1、问题提出:在金融合同不完全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偿付和未来行动不可能依赖于业绩,而仅仅可能依赖于与业绩相关的信号。既使存在风险投资合同,但是只有引入事前努力才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控制权在坏状态而不是好状态转移给投资者。
2、基本模型:(1)关于控制权对企业家事前努力的影响,在利润是事后可以证实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社会有效率;(2)在企业家受到财富约束时,要保证
投资者愿意投资,就可能存在牺牲事前效率或者事后效率,结果社会效率无法实现。
3、理论分析:(1)企业家控制安排;(2)投资者控制;(3)条件控制,结论是
(1)(2)两种制度安排下都存在激励不足,(3)有更高的事前激励,社会剩余更高,因此条件控制比企业家控制更优。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
徐浩萍等(124)
1、研究思路:围绕能否帮助发行公司降低发行折价是投行声誉有效性的直接体现,而投行声誉有效性考察一方面需要将执业质量和市场份额同时纳入声誉评价框架,另一方面要考虑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以IPO新股发行折价衡量声誉机制的有效性。
2、实证分析:数据选择时间分别为声誉建立期和声誉检验期,(1)模型1、2分别执业质量和市场份额对IPO折价回归;(2)模型3综合分析,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交互变量;再进行投资银行分类检验声誉机制有效性。
学生要学习这篇文章非常有层次的实证分析方法。
《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范红忠(33)
文章认为一国有效需求规模可用三个基本维度和三个补充维度来描述。
“联合确定基数合约:对魏茨蔓模型的一个改进”
胡祖光(81)
文章基于我国委托代理的分析。目的是要设计一套激励机制。
“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
魏刚等(92)
文章以资源支持理论和声誉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不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之迷”
伍燕然等(117)
文章认为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理论解释于行为金融学:投资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套利是有限的,且对市场信息错误的认知将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反馈于市场产生互动的关系。
《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中国经济增长课题组(4)
主要观点:(1)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典型化事实(即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银行体制的演变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的异质性信念与福利成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