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 + 碳排放 ; 参考:《经济纵横》2014年10期
【摘要】:通过对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近年来关于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是将产业结构因素导入碳排放影响因素体系,确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的减排对策。但上述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没有看到降低能源强度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也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意义。
[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is to introdu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s into the carbon emission impact factors system.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However, the above research has great limitation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industry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i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lso did not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分类号】:X22;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2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3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4 郑欢;李放放;方行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1期
5 吴彼爱;高建华;徐冲;;基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河南省碳排放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1期
6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7 郑长德;刘帅;;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1年02期
8 丁志国;程云龙;孟含琪;;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9 蒋毅一;徐鑫;;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调整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2期
10 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2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3 陈佩琳;陈银蓉;;低碳经济导向下的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研究[J];北京农业;2012年06期
4 段显明;童正卫;;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析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高婷;王连梅;唐合龙;;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马仁锋;沈玉芳;;网络创意产业、低碳经济与上海都市型工业园转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7 孙宁;徐菊艳;;我国三大产业电力消耗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8 王圣;王慧敏;陈辉;孙雪丽;李亚春;;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9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10 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张文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7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8 张祖群;;全球气候变化:判定,应对与文化生产力释放[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9 雷明;虞晓雯;;资本动态效应下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绩效研究(1998—2011)[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10 胡剑波;安丹;周葵;;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部门及其CO_2排放的关联度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A];数量经济学视野下经济管理与贵州发展研究[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曲大为;增压稀燃电控预混合LPG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冰;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淼;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分析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徐庭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高阳;马俊青;;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5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6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7 李学亮;刘丹;;碳交易: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J];产权导刊;2010年01期
8 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10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825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2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