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体系构成与运行研究
本文选题:军民融合 + 科技创新系统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2期
【摘要】: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从国家创新系统(NIS)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现状、构成及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政府、军方、国家实验室、军方实验室、大学及产业界共同构成的军民融合型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六边形"模式,并分析了"国防需求牵引"、"市场需求牵引"和"科技自由探索驱动"三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关键环节及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is the basis and internal mo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nstitu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a government, military, national experiment is put forward. The operation process, key link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under the three dynamic mechanisms of "national defense demand traction", "market demand trac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ree exploration drive"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国防经济研究中心;
【分类号】:E252;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剑峰;;构建军民融合航空科研体系的目标模式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徐建中;李亚平;姜树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9期
3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3期
4 游光荣;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1期
5 刘效广;杨乃定;;军民融合视角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9期
6 平洋;;军民融合视角下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9期
7 苗向荣;;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J];人民论坛;2013年05期
8 甘志霞,吕海军;从军民融合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2期
9 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年07期
10 贺新闻;侯光明;;基于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组织系统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9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侯光明;王永军;;军民技术转移网络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2 关伟涛;;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3 林学俊;;建立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时代的需要[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5期
4 李保国;刘方华;;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5 张福元;黄威;;论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科学推进[J];当代经济;2012年01期
6 邓晓;;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2012年09期
7 闻晓歌;徐枫;;军民融合立法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28期
8 林继扬;包则庆;郝斌;张明火;;提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水平研究[J];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刘效广;杨乃定;;陕西省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葛永智;侯光明;;中国国防科技政策与军民一体化[J];国防科技;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管理模式:一个分析框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贺新闻;侯光明;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网络:构成、形成与演化[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晖;党岗;吴集;;促进研究型大学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雷延军;李向阳;;基于技术—市场矩阵的军转民企业战略分析框架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雷延军;;两用技术转移的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凯洁;孔德成;皮成功;;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整合——基于军民融合式发展视角[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海燕;姜李丹;孟祥萌;;高等院校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难点与对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王军;何伟胜;;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机制探索[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分析[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福元;李玉秋;;论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科学推进[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颖南;军工企业军民一体化的动因及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英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雷延军;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云涛;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及其科技资产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周涛;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高巍;基于信息化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能力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宇;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王博;基于新型网络DEA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效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雪;中国民机产业竞争情报工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赵月菡;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兵器工业科技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谷颖;军民融合式国防科研投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赵友明;国防技术创新的社会构建初探[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郭如鹏;舰船设备研究所民品开发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谭智勇;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D];西南大学;2007年
7 余晖;江西省军民工业合作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陈靖;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姚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李炜;中国(绵阳)军民结合机制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蓉;;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2 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04期
3 周华;苗宏;;国防科技开放式创新研发策略之探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8年03期
4 黄速建;王欣;叶树光;傅咏梅;;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研究——以天士力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5 柴金艳;;基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6 易余胤,盛昭瀚,肖条军;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7 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8 夏志勇;何锡陵;蒲洪波;;国防科技工业自主研发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9年02期
9 范建民;侯光明;张勇;王俊鹏;;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型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9期
10 邬家能;;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薛澜 / 科技部调研室博士 胡钰;[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富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林观秀;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刘名;开放式创新下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俐娜;;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推动国家科技创新[J];世纪行;2006年03期
2 鲁安怀;;大学创新应该怎么办[J];群言;2011年03期
3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国家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规划(2009-2012年)等四个规划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24期
4 赵玉环;;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立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8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锦音 赖海燕;新罗两家企业获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扶持[N];闽西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秦淑红;水科所一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支持[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3年
3 杨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要当树来种”[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元斌;我省今年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立项数居西部首位[N];贵州日报;2014年
5 记者 李存才;财政力促国家科技创新[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本报通讯员 李静 黄晓丹 本报记者 马跃华;高校成果离企业生产不再远[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曾志明 通讯员 吴庆安 赖海燕;推进高新产业发展 提升企业竞争力[N];闽西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传书;从只有两名技术员到百万科技大军[N];科技日报;2010年
9 查显胜 夏丽丽;我市五项目获国家科技创新基金资助[N];巢湖日报;2011年
10 齐智杰 记者 何秀丽;数码汽车喇叭鸣叫400万次不走调[N];哈尔滨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836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3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