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功能性分配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选题:功能性分配 + 劳资关系 ; 参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考察了我国功能性分配的状况及其失衡的原因。本文认为,生产的物质条件和人身条件的分离、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对抗,以及各种形式的市场和制度障碍是导致功能性分配累积性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合理的功能性分配格局,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受益。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of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imbalanc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eparation of material and person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the labor and capital confro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various forms of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a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cumulative imbalance of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e must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reasonable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nable the people to benefit from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现代金融资本理论研究”(13CJL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10JJD790007)
【分类号】: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武力;温锐;;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4期
2 余芳东;;世界主要国家居民收入分配状况[J];调研世界;2012年10期
3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扬;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11期
2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3 杨斌,胡学勤;我国政府税外收费的实证分析[J];福建税务;1998年08期
4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5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6 向书坚;如何看待我国主体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J];经济经纬;1998年01期
7 平新乔;;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1期
8 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J];经济研究;1986年02期
9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J];经济研究;1988年06期
10 国家计委综合司课题组;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皎;;劳资关系与海峡西岸民营经济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陈宇峰;陈国营;;政府在构建和谐民营劳资关系中的职能与角色[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12期
3 崔玲;;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年23期
4 徐晓红;;劳资关系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劳资关系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家;2009年10期
5 陈萍;;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分析——以辽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12期
6 吴婧;;基于城乡居民工资收入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0年06期
7 李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讨论[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8期
8 余莉;;论当代中国道德评价与经济评判的失衡与矫正[J];特区经济;2009年03期
9 韩金华;孙殿明;;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薛丽逢;;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钱书法;周绍东;;分享型劳资关系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江苏民营经济的分析[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2 张时淼;;广东省产业结构失衡对贸易结构的影响[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海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陕西的着力点与对策研究[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4 陈勇勤;;中国经济学形成的外来因素[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5 金喜在;杨明;;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探讨[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戴建中;;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现状[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7 杨娟茹;;试析非公企业青年心态及成因[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刘欧;;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做合格建设者[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亚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姬中志 王超 记者 刘军;和谐劳资关系促马于镇开发区迅速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辛际专;荷兰政府谋求劳资关系的协调[N];国际商报;2001年
3 孙立平;解开劳资之结[N];经济观察报;2004年
4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如何看待美国的作用[N];东方早报;2008年
5 ;管理素质要提高 劳资关系要改善[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刘涛;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夏小林;非国有经济显现减速迹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陈晨;世界经济面临六大问题[N];经济日报;2002年
9 邹民生 乐嘉春;中国经济将在和谐社会的航道上前行[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记者 颜家梁 通讯员 柯遵群;帮助企业共渡金融海啸难关[N];深圳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晓鑫;基于金融视角的中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颖;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潘啸;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银梭;民营经济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2 赵晓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岳永;分工、分配与劳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4 刘晓鑫;中美经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5 彭晓静;我国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及其矫治[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绍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新变化[D];南京财经大学;2007年
7 王馨;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霍德兵;1949-1956年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轨迹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孙英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伦理思考[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陈艳红;论美国经济发展的失衡性[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6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4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