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界定与低碳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8-05-15 21:42

  本文选题:后发展地区 + 低碳发展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摘要】: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路径这一战略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综合各研究文献对地区发展水平界定的指标体系,选取经济总体水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资源环境四大类综合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分与界定。从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来看,全国除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上海6个省市以外,其他25个省市均处于后发展阶段,其中20个省市处于中后发展阶段,5个省市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然后,结合2010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情况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对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现状作出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区市能源强度差异很大,后发展地区单位GDP能源强度普遍高于先发展地区,高耗能工业的比例以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部分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反映出后发展地区经济结构的高能耗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较低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的特征做出总结,包括:发展仍然是后发展地区的首要任务,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能源环境约束明显;高碳产业短期内呈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金、技术支撑不足;后发展地区普遍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与空间,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后发展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清洁能源应用空间大。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结合后发展地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提出建议: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按照"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汇资源商品化、区域布局功能化"五个方面统筹发展。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 is a realistic and urgent task fac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strategic problem of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 First of all, synthesiz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defini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elect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level,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ur categories of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to make a score and defin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analysis, the other 25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whole country, except 6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Guangdong, Beijing, Zhejiang, Jiangsu, Tianjin and Shanghai, are all in the post-development stage. Among them, 20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5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in the backward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n,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various regions in 2010,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intens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efficiency, etc. It shows that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provinces, regions, and cities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The energy intensity per unit GDP in post-development area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pre-developed areas, the proportion of high-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industrial output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some areas are 2-3 time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t reflects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vely low energy use efficiency in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post-development areas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development is still the primary task of post-development areas, but the development space is squeezed,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are obvious; High-carbon industry has a rigid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ifficult, the funds and technical support are insufficient,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s generally have larger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space, and the cost of emission reduction is relatively low. Most of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s also have abundant clean energy resources, clean energy application space is lar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combined with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st-development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long-term layout of thei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road in the post-development area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five aspects: low carbon industry, clean energy structure, commercialization of carbon sink resources, and regional layout functionaliza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基金】: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七“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2BAC20B07)
【分类号】:F124;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柯;何凡能;;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2 梁中;唐德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困境与突破[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3期

3 杨永恒,胡鞍钢,张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4 李景明,李剑,谢增业,刘人和,王红岩;中国天然气资源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5 李善同;许召元;;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J];中外能源;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熊来平;尹小剑;;略论江西崛起的“引擎”——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梁超;;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郭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5 罗志锋;梅福林;;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4期

6 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陈波;;体育弱势生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萧今;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10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凤芝;;区域发展成本的理论及核算方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陈永芝;;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郭晓静;许月潮;李慧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的要求[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郭玲霞;马才学;;如何协调好生态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钟群英;;技术转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徐燕;彭万章;;贵州省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蔡玲;李春成;;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述评[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崔玉平;;省域高等教育实力的分类评价[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孔南钢;中国商务伦理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倪根生;致密气藏的储层特征与流体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闯;马克思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1年

10 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姜文阔;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义贤;考虑温度作用下煤层气—水两相流运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昱;民族自决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赵志勇;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承接与创新的互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凯;科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天伟;铜陵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汤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A.列加索夫;Ν.И.库兹明;傅民杰;;能源问题[J];地理译报;1983年02期

2 温敏,张人禾,杨振斌;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3 何建武;李善同;;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J];发展研究;2008年08期

4 何建坤;张希良;;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 GDP 能源强度上升的影响及趋势分析[J];环境保护;2005年12期

5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年01期

6 杨红亮;史丹;;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7 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8 翟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J];勘探家;1996年02期

9 鞠晓慧,屠其璞,李庆祥;我国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再讨论[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高峰,孙成权,刘全根;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建议[J];能源工程;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建设节能环保型企业 走低碳发展之路[J];冶金管理;2010年01期

2 刘助仁;;低碳发展是全球一种新趋势[J];科学发展;2010年01期

3 李志青;;世界的“低碳发展”之路[J];上海人大月刊;2010年04期

4 谈乐炎;;三专家细析广东低碳发展[J];小康;2010年05期

5 ;“未来与低碳发展”2010北京国际科普节启动[J];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11期

6 王传波;;走好低碳发展之路[J];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06期

7 茆娟;;我国政府治理视角下的低碳发展[J];理论学习;2010年07期

8 傅志寰;牛田瑛;;关于低碳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6期

9 罗强;蒋尉;;贫困灾区也可先行低碳发展——广元灾区低碳重建实践[J];环境保护;2010年11期

10 万光政;;低碳发展,我们的必然选择[J];杭州(下旬刊);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方时姣;丁钊;;生态和谐视角下的绿色低碳发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鲁丰先;王喜;秦耀辰;闫卫阳;;低碳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吴楠;陈健;;我国低碳发展的承载——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张贵祥;;首都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竞争[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彭涛;吴文良;;绿色GDP核算: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岳勇;邓皓;罗凯;谢加才;;我国石油行业低碳发展途径刍议[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8 雷明;廖博;殷子涵;李沙浪;戴亦舒;;低碳发展下增长核算与经济增长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9 武义青;张云;;把低碳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10 卢岳华;;不断提高领导低碳发展能力的思考[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蔚 记者 任小昌;全力支持广元低碳重建和低碳发展[N];广元日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王建国;低碳发展路线图[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桂兰;以长远眼光推进建设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步伐[N];广元日报;2010年

4 曾雅;中新知识城低碳发展规划出炉[N];广东科技报;2013年

5 记者 唐彪;广元将建设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N];广元日报;2013年

6 记者 马之恒;低碳发展的平衡之道[N];北京科技报;2013年

7 记者 张云 尚慧辉 沈佳;第五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暨2014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开幕[N];山西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 齐泽萍;第五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暨2014低碳发展高峰论坛落幕[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9 王运庆 王峰;绿色 循环 低碳发展之路[N];新乡日报;2014年

10 记者 戴丽昕;上海探索低碳发展模式[N];上海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江洪;基于森林碳汇信息的福建省低碳发展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4 贺媛媛;基于SD-IDMI方法的区域低碳发展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冯占民;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淑英;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炜;政府如何引导绿色低碳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黄文若;促进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3 杨展;云南省低碳发展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赵先超;城市低碳发展与提升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欧万彬;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文峰;广元市低碳发展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谢涵;《低碳发展:关键问题》(第8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李凌云;电网企业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与效益评估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9 赵明月;辽宁省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葛广起;我国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指数测度体系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94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94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