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间品进口与经济结构转型

发布时间:2018-05-17 16:00

  本文选题:中间品进口 + 结构转型 ; 参考:《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经济结构转型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开放条件下两国两部门模型,研究了中间品进口对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中间品进口的增加能够通过技术和价格两种渠道提升高生产率部门的相对产出,进而带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说,中间品进口增加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但相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促进中间品进口对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转型的意义更为重大;同时,从生产工序角度看,来自于下游的中间品进口能够更有效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这也间接证明了技术渠道是中间品进口对经济结构转型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文章结果表明:对中低收入国家而言,现阶段应积极有效地增加中间品进口种类,扩大进口来源国范围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同时,为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尤为关键。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fac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ort of intermediate goods on a country's economic structure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two-sector model of the two countr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ing up.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import of intermediate goods can increase the relative output of high productivity sector through two channels of technology and price and bring about the benign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ransnational panel data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increase in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can promote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but compared with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 promotion of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is more significant to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duction process, the import of intermediate goods from downstream can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more effectively, which indirectly proves that the technical channel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intermediate import to play a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we should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types of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countries of origin of imports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avoid the "middle-income trap", enhance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金融发展、网络外部性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BGJ0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期外国国有企业功能、结构、绩效研究”(项目编号:12JJD790007) 吉林大学国际金融理论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F752.61;F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年01期

2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3 楚明钦;丁平;;中间品、资本品进口的研发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幸;陈月;杨汇潮;;我国经济周期对非寿险承保周期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2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3 张庆昌;;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4 李平;李淑云;许家云;;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5 李小平;;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途径及测算研究综述[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6 史卫;黄新飞;;基于面板协整分析的中国省区ELG假说检验[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7 钟无涯;颜玮;;深圳特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8 伍业君;张其仔;;“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释[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9 黄凌云;范艳霞;许林;;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10 李利;;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FDI和贸易渠道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庆宾;许泱;;国外R&D溢出的动态效果: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沈岱岱;孙久文;;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 份额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罗若愚;张龙鹏;;四川自贡市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4 胡荣才;黄晓璐;陈雪琪;;长汀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高凌云;王洛林;;进口贸易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其刚;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3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邹武鹰;贸易开放、链接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9年

8 宁进;关联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孙玮;FDI质量特征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曹泽;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阎丽芬;次贷危机爆发后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兆阳;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程永毅;贸易和制度因素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钟文广;汽车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李秀婷;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7 陈琳琳;垂直专业化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孙乐;进入者对在位者创新和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史芳;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周琛影;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爱贞;刘志彪;;FDI制约本土设备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重视角[J];财贸经济;2008年01期

2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3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5 刘洪钟;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6 姚利民;王若君;;中国吸收发达国家R&D跨国外溢的国际化渠道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12期

7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8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9 陈彦斌;;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何者更为重要[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10 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童瑶;;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的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8期

2 蒋一昭;;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J];科技资讯;2010年20期

3 薛莉;梁曙霞;;后危机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徐冬青;亚洲“四小”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经验借鉴[J];学海;1997年01期

5 蔡迎新,童力;“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09期

6 陈育纯;;基于产业集聚的香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09年10期

7 孙浩杰;吴群琪;汪蕴慧;;现代物流业优化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年06期

8 蒋满元;;城市化与经济结构演变互动机制的逻辑模型及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2期

9 蒋满元;;城市化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机制分析[J];求实;2006年04期

10 李方;;美“出口翻倍”计划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郭健;;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武前波;徐伟;;外来劳动力与上海大都市发展关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徐向阳;雷涯邻;;矿业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效果的定量分析——以阜新市为例[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袁文艺;;湖北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及制度安排[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6 刘志广;;财政体制改革与双二元嵌合经济结构转型——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换的“财政社会学”分析[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吴缚龙;;转型的贫困:转型城市的贫困问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董洪霞;;对转型期服务业发展的再认识[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封小云;;回归后香港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前景初探[A];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7年

10 姜永坤;;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特征与中国战略对策——“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维新;结构转型和跨越发展[N];延安日报;2007年

2 记者 钮怿;上海,发展空间在于经济结构转型[N];文汇报;2009年

3 王斌;上海房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15.1%[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丁文龙;“长虹”写春秋 阡陌变通衢[N];建筑时报;2007年

5 ;通胀可控增长可期 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结构转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汉闻;内蒙古准格尔上马60亿石头造纸项目[N];中国包装报;2009年

7 记者 强国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努力推进跨越发展[N];延安日报;2007年

8 本报通讯员 孙吉来 田慎建 牛永念;邹城:破解资源瓶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N];济宁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秦玉明 王球山;海陵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转型[N];泰州日报;2009年

10 应丽斋;项目推进牵动经济结构转型[N];嘉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春野;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薛凌;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张刚;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关睿;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周林;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景观教育发展研究:1978-2008年[D];江南大学;2013年

7 苏华;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李立;中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王开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王开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大明;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科技创新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栗晖;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我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D];延边大学;2006年

3 鲁敏;论香港在新世纪的经济结构转型及其对策[D];暨南大学;2002年

4 徐坚;基于芝加哥模式借鉴的辽宁省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显青;东营市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盼;“后危机时代”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时文;居住空间相对剥夺背景下居民不合作行动的逻辑[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翟鹏成;中国养老地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吕晓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武利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01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01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