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
本文选题:城乡收入差距 + 劳动力质量 ; 参考:《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视角出发,将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引入跨期模型来揭示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运用中国1995—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由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较低质量的劳动力只能在传统部门从事生产,这不仅不利于传统部门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减少了进入现代部门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supp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to the intertemporal model to reveal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fluencing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nd applies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2 in China. The three-stage least square method i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labor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residents with low initial wealth level can not invest in human capital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quality. Because the modern sector and the traditional sector have different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lower quality labor force can only be engaged in produc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ecto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sector itself. It also reduces the number of workers entering the modern sector,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ffects China's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quality of labor.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0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JL01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9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21027)的资助
【分类号】:F124.7;F249.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衡,徐t$;收入分配差距的增长效应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2 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3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4 陆铭;陈钊;杨真真;;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2007年02期
5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6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7 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8 杨汝岱;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9 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10 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伍旭中;;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4 张磊;;加强和创新农民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5 张士胜;郑玉艳;洪登华;陶学明;;浅议乡村传统园艺产品的保护和传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6 杨积勇;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运迪;;论当代中国农民教育的“双重”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印银银;刘传华;;新时期安徽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斌;;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选择[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袁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发生节点与制度因素[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积勇;荣兆梓;;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陆铭;;全球化与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邓水炎;;城乡统筹与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安排[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董直庆;王林辉;李富强;;我国国有资本主导型经济的治理模式:控制权结构、经济制度改革和政府有效委托[A];第七届国有经济论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向佳玲;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柳;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维薇;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吴方卫,张锦华;教育平等的地区分化与地区分化下的教育平等——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一个考察[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3 王韧;;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基于双二元动态框架的实证[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4 陈昌兵;;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分析——基于有约束条件的VECM[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5 张文婧;;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发展;2006年11期
6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7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8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9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10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华;;技工教育的重点必须转到提高劳动力质量上来[J];职业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2 于兰;杨志璋;;劳动力质量纵横谈(之二)——劳动力市场引入“劳动就业准入”观念[J];现代质量;2002年10期
3 Ting Gao;牟俊霖;;劳动力质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02期
4 米咏梅;;劳动力质量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7期
5 王永治 ,王永江;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6 叶连友;关于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和劳动力质量的问题[J];人口学刊;1981年03期
7 邱传英,孙云鹏;从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高劳动力质量[J];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03期
8 何仲明;;劳动部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职能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1988年03期
9 肖莉丹;;浅谈提高中国劳动力质量——基于智力资本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10 朱玲;论自主劳动者的消费形式和消费金的变化趋势[J];求索;198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益平;提高劳动力质量将是中国经济成败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李晖;劳动力质量决胜未来[N];市场报;2002年
3 记者 方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劳动力质量[N];经济参考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田晓玲;中国应该发展“更高质量的经济”了[N];文汇报;2010年
5 赵吉仁;金昌上半年劳务进账逾2亿[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6 刘永建;经济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颜菊阳;拓深“高精尖”合作 法中经贸待“升级”[N];中国商报;2013年
8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徐诺金;新供给经济学的使命[N];企业家日报;2013年
9 记者 郑惠华邋通讯员 刘洪涛 霍丙涛;邱县“劳务红娘”城乡“穿针引线”忙[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叶良;中国人口红利还有巨大宝藏没有发掘[N];中华建筑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柯玲丽;劳动力质量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的机理与效应[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7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1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