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约束、分工演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选题:多重约束 + 分工演化 ; 参考:《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增长问题依然较大,这可能与东部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有关。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一方面分享了分工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低端定位导致中国出现资源的数量、成本利润、质量与环境等多重约束的特征。可见,多重约束、分工演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联系。对三者进行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growth among China's regions is still larg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way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B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share the benefits of division of labor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low-end orienta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such as quantity, cost, profit,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of resources in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internal theoretical relations among multiple constraints, division of labor evolu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olicy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分工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CJL062) 2012年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多重危机下的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JL11)资助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1期
2 党玉婷;;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全球视角下投入产出技术矩阵的环境赤字测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3 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4 徐盈之;吴海明;;环境约束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5 张少华;陈浪南;;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11期
6 戴翔;;产品内分工、出口增长与环境福利效应——理论及对中国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10期
7 丘兆逸;;国际垂直专业化中污染工序转移研究——以我国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4期
8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9 梁超;;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与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工业行业动态面板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10 王智新;梁翠;;分工演进与贸易结构转化趋向[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颖;刘小峰;;工业增加值与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2 朱春华;;基于自然资源制度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J];北方经济;2009年24期
3 冯哲;;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的测算[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用俊;;商务成本、要素流动与我国产业区际转移[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5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6 张友国;;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China's trade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7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8 ;德宏州系列报道: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J];财经界;2012年02期
9 祝维亮;;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1期
10 王磊;;出口产品的单位价格与要素密集度——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赵欣娜;雷明;;中国2007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应用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裴建锁;;贸易增长、国际生产分割与CO_2排放核算:产业vs.产品[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王鹏;郭永芹;;环境规制对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5 王鹏;郭永芹;;环境规制对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葛春晖;干迪;吴磊;;人口区域流动视角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安徽省北部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宋强玉;葛新权;;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环渤海地区的CO_2排放测量方法运用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杜宇玮;国际代工的锁定效应及其超越[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崔焕金;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艳真;我国纺织贸易与环境冲突及协调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雪莹;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服装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淑英;中国纺织企业国际转移模式选择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证与规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炜;进入“后短缺时期”的中国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2 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3 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4 田文;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5 刘志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6 温怀德;刘渝琳;;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05期
7 吴志军;;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反思与研讨[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8 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9 陈晋;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10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智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J];经济论坛;2008年07期
2 赵伯杰;;清远:将老区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J];源流;2009年04期
3 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6期
4 朱明生;;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借鉴和机遇[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2期
5 毛光源;;把据“两个大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J];蚌埠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07期
7 李具恒;;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义梯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8 赵峰;姜德波;;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经验借鉴与进一步发展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2期
9 石忆邵,王克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易志坤,林繁;美德两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J];价格月刊;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崇康;胡强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策选择[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文祥;郑丽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分析[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刘学敏;王珊珊;;北京低碳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刘t
本文编号:1917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1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