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知识流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8 10:57

  本文选题:区域创新体系 + 创新主体 ; 参考:《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年07期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内涵与研究现状,指出创新主体才是知识流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后基于创新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动因以及各主体在知识流动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表示以及信息传递这一信息链过程来详细探讨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最后提出了影响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障碍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knowledge flow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nnovation subj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knowledge flow. Then, based on the angle of innovation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knowledge flow between agents and the role of each subject in knowledge flow. On this basis,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flow between agent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e information chain proces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regeneration,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inally,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knowledge flow between subject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与服务模式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0CTQ017
【分类号】:F127;G3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尼瓦尔·阿木提;以优势技术开发为主的新疆区域创新体系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武文生 ,陶江辉;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激发首都经济活力[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9期

3 张继红;把握三个关系 力促“三大行动”[J];科技潮;2004年12期

4 蒋辉,杨宗锦;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J];市场论坛;2005年01期

5 赖于民;;建设云南区域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J];云南情报工作;2003年00期

6 ;杭州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框架与发展对策[J];杭州科技;2004年04期

7 陈月艳;;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8年19期

8 颜莉;张军;;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子分析模型实证研究——以武汉为例[J];经济问题;2011年06期

9 侯仁勇,胡树华;国外区域创新对我国中部发展战略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04期

10 李峰,李恒光;山东半岛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汝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山东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杨省贵;顾新;;区域创新体系间创新要素流动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岱松;黎朝晖;;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刘鹤;;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于喜涛;魏发辰;;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蒋兴华;邓飞其;;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邵云飞;唐小我;;欧洲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启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戚ng;;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朱春奎;;蓝色经济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对策[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周轶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跃平;加快构建西安区域创新体系[N];西安日报;2003年

2 ;深化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2009年

3 ;区域创新体系 助推西安经济飞速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杨健;常熟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嘉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的决议[N];嘉兴日报;2009年

6 杨柳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引擎”发威[N];深圳特区报;2005年

7 记者 孙玉山 徐飞鹏;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主体[N];北京日报;2004年

8 ;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N];科技日报;2004年

9 常建忠;构筑区域创新体系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N];太原日报;2005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彭国华 谢梦 胡蕾斯;粤将从六方面推进泛珠合作[N];南方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继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红娜;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营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姜东明;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徐建国;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张洁;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政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6 侯风华;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丙周;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翟亮;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黄莉;基于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江西科技入园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朱克军;四川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夷;嘉定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国锋;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拓展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8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琳;长三角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杨海波;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兼论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化[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46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46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