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
本文选题:劳动力流动 + 劳动力转移刚性 ; 参考:《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劳动力外流后,无论是形成转移刚性即不回流还是回流,都会对区域间的企业转移行为和整个产业转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地区差距抑或区域协调发展,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劳动力流动究竟熨平还是拉大了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究竟孰因孰果?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劳动力流动进行内生化,建立其对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Abstract]:After th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whether the transfer rigidity is formed, that is, no return or return,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transfer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between regions and the whole industry transfer, and then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Based on regional disparity 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from three aspects: labor mobil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labor force mobility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mobility,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gional disparity, and answers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whether labor mobility has pressed or widened the regional gap? Which is the cause of labor mobility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Can industrial transfer realiz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转移刚性、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CJY015) 2013年度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资助科研项目“新产业革命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流动与江苏新型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ZDIXM016)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49.2;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社武;刘志勇;张德生;;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2 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梯度推移粘性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08期
3 郭丽;;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4 孙自铎;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与缩小论者商榷[J];调研世界;2004年12期
5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4期
6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7 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2期
8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1期
9 刘力;张健;;珠三角企业迁移调查与区域产业转移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10期
10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辽;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论经济转型时期的供给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杨卫军,许军;取消农业税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王丽娟;;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区域不对称性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杨积勇;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7 贾蕊;陆迁;邵飞;;西部地区吸引FDI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8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9 孙丽萍;;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演变的时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10 陈华;孙会;;苏北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武;郑建清;;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工资传递效应—基于省际面板VA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杨苏;梁昌勇;赵惠芳;;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产业转移行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赖红波;王建玲;;新浙商转型与第二次创业:基于网络关系重构的视角[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7 杨积勇;荣兆梓;;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涛;李廉水;;江苏省不同区域间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收入差距分析——以无锡市、泰州市、连云港市三个典型城市为例[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6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7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孟麒;对外贸易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兴华;山东半岛制造业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戴薇;收入差距的成因以及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宋委倩;诸城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齐涛;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11期
2 宋德勇;张文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叶琪;;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J];财经科学;2006年03期
4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5 刘社建,徐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5期
6 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8期
8 魏敏,李国平;基于区域要素极化式聚集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3期
9 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10 吴晓军,赵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卿珏;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湘潭大学;2001年
2 严双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差异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笑寒;;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吴继煜;;劳动力流动视角的人力资本效应认知[J];西北人口;2006年06期
3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4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占高;张杰;;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6 陈帅帅;;劳动力流动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9期
7 刘小翠;;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朱云章;;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江淮论坛;2007年06期
9 邵浩;;浅谈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2期
10 程慧栋;吕世辰;;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农民工劳动管理中的多维角色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3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金汝斌;陈诗达;陆海深;;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政府职能[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浙江就业报告[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10 刘静洁;;拖欠民工工资的具体成因和律师可采取的解决方法[A];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影响巨大[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王传东邋本报记者 杨颖辉;流动:呼唤一体化劳动力市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夏彬华 徐建;破解劳动力供需“两难”[N];安徽日报;2006年
4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黄惠民;人力资源市场由分而合[N];组织人事报;2008年
6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本报评论员 黄晓慧;利用泛珠合作平台 推进劳动力统一市场[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课题组组长 杨忠直 课题组成员 杜德军 姚林如 李莉;就业难:产业资本与劳动力失配[N];中国信息报;2007年
10 付尧邋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影响巨大[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芳;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8年
6 徐长玉;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王广慧;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春超;政策约束下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莹;劳动力流动与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周梅娟;威海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曹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8年
5 梁彦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6 张凌茹;外来劳动力对新疆的经济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杨慧慧;中国经济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8 卓文君;我国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王春华;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夏亮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3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5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