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强度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环境经济 + 低碳经济 ; 参考:《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选取1995年~2011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分析方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因素分解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强度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东部、东北地区的碳强度存在俱乐部收敛;人均收入、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贸易开放、重工业比重、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中国碳强度的省际差异形成均起到一定作用,其中人均收入对碳强度省际差异的解释度最高,其次是技术水平与能源消费结构,再次是贸易开放和城市化水平,最后是重工业比重和产权结构。
[Abstract]: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1 in China are tested by using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method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method based on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尾 convergence in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ut conditional 尾 convergence, club convergence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ast regions, per capita income, technological leve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urbanization level, open trade, etc.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heavy industry specific gravity, property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all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provincial carbon intensity differences in China, in which per capita income has the highest explanation for inter-provincial carbon intensity differences, followed by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third is the level of trade opening and urbanization, and finally the proportion of heavy industry and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s.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5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JY182) 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4GJPY79002)
【分类号】:F124.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2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3 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5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6 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7 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1期
8 许广月;;碳排放收敛性:理论假说和中国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9 查建平;唐方方;别念民;;结构性调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10 杜克锐;邹楚沅;;我国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面板单位根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3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周瀚醇;;安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冯白;郭存芝;;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评价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7 陈凯;郑畅;;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8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9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0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公司治理课题组;谭劲松;辛宇;徐莉萍;;控股股东性质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陈冬;唐建新;;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变迁、股权分置改革与并购收益[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朱立志;赵鱼;;沼气的减排效果和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敏;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5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7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杰;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侯凯;基于随机创新扩散模型的中国电力消费预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昆;我国沿海地区电能利用效率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3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4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5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6 胡玉莹;;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财经;2010年02期
7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8 李善同;何建武;;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评估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J];发展研究;2009年04期
9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10 田银华;贺胜兵;;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J];系统工程;2010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胥巍;安绪蓉;;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3期
2 丁飞;;论低碳经济与清洁生产[J];日用电器;2010年10期
3 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的结构分析[J];经济纵横;2010年08期
4 齐英才;苏斌;;新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任杰;贾涛;吕迎;;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2期
6 孙菲菲;;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北方经贸;2011年05期
7 徐大丰;;低碳经济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8 伦丹;张军以;张婕;苏维词;;基于低碳经济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胡少一;朱巍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性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福庆;刘福松;;三峡工程库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梁福庆;刘福松;;三峡工程库区低碳经济发展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铁铮;;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4 铁铮;杨品舒;;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问题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5 林震;费衍慧;;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福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郭秀君;田文美;;低碳经济与我国木制家具出口贸易[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7 汪恭礼;;宣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途径与建议[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8 陈建成;程宝栋;;森林与低碳经济刍议[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9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爱萍;张存岭;赵德勤;朱占英;;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加速淮北城市转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三中;冷钢节电获益逾1000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田新元;最佳雇主呈现区域差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陆振华;环境经济杠杆撬动“两高”产业布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李大洪;宽甸生态立县赢得双重效益[N];辽宁日报;2007年
5 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新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齐亚超;中央财经大学环境经济所所长王卉彤教授:让碳交易市场活跃起来[N];中国能源报;2010年
7 ;坚持环境经济建设同步 打造最佳人居环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8 李平;环境经济政策支撑科学发展观[N];中国贸易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笑一;上海市场迈向收敛性稳定[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10 王s,
本文编号:1960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6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