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私人基金会:美国当代文化外交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21:34

  本文选题:私人基金会 + 外交路径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摘要】:在当代美国,私人基金会凭借自身优势,在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上独占鳌头,这在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上表现尤为明显。当前,文化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必须充分发挥资源效应用以促进自身建设及现代化发展,同时清晰把握文化外交的实质,从自身文化安全的角度警惕文化外交伴随的"文化渗透"。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America, private foundations take the lead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ultural diplomacy by virtu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Ford Foundation's China project. At presen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diplomacy in China's overall diplomac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hina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 of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own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clearly grasp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diplomacy. From its own cultural security point of view, to guard against cultural diplomacy accompanied by "cultural infilt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F171.2;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洪伟;赵刚;曾国屏;;美国民间基金会2003—2008对我国资助情况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3期

2 钟亚平;从美国“超越遏制战略”看全球化的实质[J];哲学研究;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巨永明;冯晓娟;;国内学界关于美国基金会研究述评[J];沧桑;2007年04期

2 柳剑平;经济全球化中的政治化现象[J];当代亚太;2002年05期

3 吴原元;;略论中美对峙时期美国的中国研究[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4 陈素权;孙娜;;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历史考察[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吴原元;;中美对峙时期中国研究机构的兴建[J];国际汉学;2010年02期

6 吴原元;;当代韩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史志;2008年16期

7 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J];史林;2011年06期

8 吴原元;;略述中美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家的活动及其影响[J];兰州学刊;2009年07期

9 吴原元;;略论美国汉学的成功之道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10 侯飞;;极限运动背后的霸权——评蒂姆·温顿小说《呼吸》[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2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昀;经济合作署与战后初期西欧重建(1947-1951年)[D];南开大学;2009年

7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盛译元;美国高校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吴筱筠;新世纪以来美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妮;福特基金会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赵建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范式的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章文希;香港基金会的社会救助功能及对大陆的启示[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6 戴锦波;福特基金会对印度技术援助研究(1952-1969)[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姜莹莹;中美基金会对外活动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殷晓慧;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建构[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杨洋;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募基金会信任危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J];美国研究;1996年01期

2 龚旭;美国私人基金会及其支持科学事业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2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4 孙红霞;李爱华;;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8 丁兆中;;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发展态势[J];太平洋学报;2009年02期

9 张殿军;;关于文化外交若干问题的探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韩仁熙;;当前韩中文化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韩国;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0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70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