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方向、城市用地规模和环境质量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方向 + 城市用地规模 ; 参考:《经济研究》2014年10期
【摘要】: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却并未重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两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数理演绎技术进步方向和城市用地规模变化与环境质量的耦合过程,结合我国经济数据数值模拟不同技术进步方向对城市用地规模和环境质量的影响。模型结果发现,提升环境质量可以通过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和清洁技术创新方式实现,当城市和农村的用地需求外生给定时,环境污染完全取决于清洁与非清洁技术的水平,当城市和农村的用地需求由技术进步内生决定时,清洁和非清洁技术都会对环境质量有直接作用,同时还会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和用地规模影响环境质量。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如果保持我国现阶段的技术进步方向不变,环境质量、城市用地和经济产出将难以实现相容发展,环境质量的提升对城市用地和经济产出存在"挤出"效应,而转变技术进步方向使清洁技术强度足够大时,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共生发展。
[Abstract]:Domestic resear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t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sible impact of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wo-sector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model, mathematical deduc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the scale change of urban land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n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simulated numerically with economic data in China.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by controlling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use and innovation of clean technology. When the demand for urban and rural land is exogen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level of clean and non-clean technologies. When the demand for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termined endogenously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oth clean and non-clean technologies will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ill also affect environmental quality by changing the type and scale of land us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our country remains unchanged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urban land use and economic output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compatible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s a "crowding out" effect on urban land use and economic output. When the intensity of clean technology is large enough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can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8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L031,12CJY00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A790012)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44) 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2012FRLX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X2;F299.23;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林辉;袁礼;;要素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偏态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11期
2 徐晔;;中国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东岳论丛;2012年11期
3 朱永彬;刘晓;王铮;;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2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Problem of Carbon Tax' Diversity Targets in China-Based on the Tax Optimization Theor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3 吴敏艳;朱学义;王传斌;;民本经济视角下的碳税政策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黄守军;任玉珑;俞集辉;韩维建;;寡头电力市场中CO_2排放规制的微分对策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21期
5 张晓盈;钟锦文;;碳税的内涵、效应与中国碳税总体框架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慧;;美国气候安全法中的碳关税条款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兼论我国的诉讼对策[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7 郑琪;;关于碳税的内涵及其效应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8 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中国汽车产业环境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年09期
9 付丽苹;刘爱东;;征收碳税对高碳企业转型的激励模型[J];系统工程;2012年07期
10 梁伟;张慧颖;朱孔来;;能源-经济-环境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基于CGE模型的研究视角[J];东岳论丛;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文书洋;林则夫;;柔性投资策略下补贴政策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赵红超;环境资源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袁迎菊;煤炭产业链低碳演化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李国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璐;碳关税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罗欣;气候治理中的大国博弈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莺莺;碳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毛毳;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秘翠翠;基于CGE模型的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周玄平;在中国实施碳税的制度构想[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韦晓倩;征收碳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婧;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辽宁省低碳政策多准则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何英;碳关税和碳税的征收对中国产业影响的比较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晔;张秋燕;;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2 张虹;王道平;周超;张泽麟;;电子通讯企业R&D国际化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6期
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4 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5 王兵;颜鹏飞;;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6 赵世勇;陈其广;;产权改革模式与企业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改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7 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8 朱喜;史清华;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9 袁志刚;解栋栋;;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10 张明文;张金良;谭忠富;王东海;;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爽;陈延斌;;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7期
2 王凯;王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岩松;;河南省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刘云刚;王丰龙;;非线性城市化中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方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类淑霞;郝晋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用地规模弹性控制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胡国良;;浅议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5 卢华翔;;从规划实施管理视角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再认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玉江;刘新芳;;城市空间扩展及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黄筱棠;规划先行 推动“两化”互动[N];泸州日报;2012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郭立芳 陈利根;开发区土地利用与管理探讨(一)[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记者 郭宏颖 (孙智超);盖幢大楼就叫“城”不行了[N];沈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霍峰;青岛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N];青岛日报;2006年
5 记者 王军;沈阳推地名新规,“广场”“中心”不可乱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平;制度约束与中国城市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连;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梁达;南京市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元;城市化后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4 马小军;关于城市用地规模控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魏晓龙;我国大城市用地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6 史晓云;城市化加速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俊科;阿克苏市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晗;人口流动对城市用地规模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响应[D];浙江大学;2014年
9 李文波;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宝;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控制与空间布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2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9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