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资本积累与长期经济增长
本文选题:制度质量 + 资本积累 ; 参考:《经济经纬》2014年06期
【摘要】:笔者在Aghion等(1999)包含资本的多部门模型基础上扩展内生增长模型,尝试将制度、内生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检验制度质量、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长期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制度质量和技术创新,也取决于资本积累和家庭偏好。正增长率的长期稳态均衡只有当制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出现,且当均衡存在时,制度质量的改进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和垂直创新活动的期望收益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此外,政府的税收和补贴政策也能够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本文旨在为我国重启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author extends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on the basis of Aghion's multi-sector model including capital, tries to bring institution, endogenou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the unified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ests the quality of the system. The rol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not only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ousehold preferences. The long-term steady-state equilibrium of the positive growth rate can only occur when the quality of the system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and when the equilibrium exists, The improvement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will increase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rate by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expected income of vert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s tax and subsidy policies can also affect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advice for restarting reform in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MZ013)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SC14C047)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位点建设项目资助(2011XWD-S0202)
【分类号】:F124.1;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熊会兵;邓新明;肖文韬;;人力资本产权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9期
2 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总结性分析框架[J];经济经纬;2006年06期
3 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年03期
4 张超;;经济体制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5 郑长德;;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6 田钒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与公民收入改善的制度约束研究[J];民族学刊;2012年04期
7 江瑞平;;当前东亚经济走势的新特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贺俊;陈华平;毕功兵;;一个基于产品水平创新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9 王金营;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达荣;丁仁船;;我国未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预测[J];安徽科技;2011年09期
2 曾剑秋,任淼;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4 李经路;;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财会月刊;2011年17期
5 胡宗义,张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6 吴春力;郭云南;刘会;;人力资本、R&D资本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肖灵机,徐文华,熊桂生;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及制度安排[J];当代财经;2005年06期
8 孙晓芳;;劳动力流动、人口经济弹性与空间经济差异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9 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一个资源CGE模型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10 朱宇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宋婷婷;;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加快沈阳大工业区产业集群建设步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付才辉;;经济增长的微观制度基础[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6 云鹤;刘涛;舒元;;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期(总第12期)[C];2004年
7 郭继强;;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3期(总第16期)[C];2005年
8 靳庆鲁;薛爽;郭春生;;市场化进程影响公司的增长与清算价值吗?[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彩霞;植物品种权许可实施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杜超;财政分权、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09年
6 陶小龙;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宪印;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收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罗瑞荣;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国际经验和中国案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陶柯妃;昆明城中村改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闵瑞;武汉市高新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陈伟;内生增长框架下FDI对不同行业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洪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辉;湖南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玉锋;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董静;激励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1年10期
2 盛乐;论人力资本产权博弈的双因素对经营者行为差异的解释[J];经济科学;2001年03期
3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4 田钒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转换与制度建构[J];民族学刊;2011年01期
5 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另一种视角[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6 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12期
7 邵宜航;;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选择——基于含人力资本增长模型的动态优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8 刘红,唐元虎;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J];预测;2001年01期
9 盛乐,包迪鸿;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效应[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2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9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