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五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比较分析——基于主成分方法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
本文选题:开放水平 + 主成分分析 ; 参考:《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S1期
【摘要】: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对内开放、对外开放、经济支撑、基础支撑四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包含15个指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新疆15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综合得分;其次,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新疆15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疆15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综合得分前三的依次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综合得分后三的依次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②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新疆15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分为最高、较高、一般、较低四个类别,其中:第一类仅有乌鲁木齐市第二类仅有克拉玛依市;第三类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3个地区;第四类包括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克苏地区等10个地区。
[Abstract]:Taking 15 places,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level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economic support and basic support, which includes 15 indexes. Firstly,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the opening level of 15 places,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econdly, classifies the opening level of 15 places, counti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by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three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f 15 places, stat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are: Urumqi, Karamay, Changji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Bortala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Kizilesu Kirgiz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tan are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15 regions, states, and cities in Xinjiang into the highest, higher, general, and lower level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mong them: the first category is only Urumqi, the second is only Karamay, the third includes Changji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Bayinguleng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Shihezi City three regions; The fourth category includes Yili state directly under the county (city, Aksu area and other 10 areas.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50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武友德;;滇中城市群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2 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3 赵曦,刘耀林,乔慧,刘敏;湖北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4 黄蔚;方齐云;;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6期
5 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6 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9期
7 赵曦;赵朋飞;张菁;;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与西部内生增长机制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0期
8 高志刚,韩延玲;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对外开放度分析[J];开放导报;2001年12期
9 魏琴;舒贵辉;;贵州省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7期
10 熊艾伦;蒲勇健;;向西开放战略下西部省份开放类型比较与格局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树;;安徽省沿江五市经济开放度评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伟;周秉根;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高春玲;王丛芳;;湖北省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度的关系——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4 吴丽霞;赵现红;;基于竞争态模型的河南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5 陈辉;牛叔文;;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评价及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6 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7 刘渝琳;王盛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基于重庆市的经验数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8 陈学军;;福建省开放性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9 沙治慧;郑怡;邱海明;;成都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10 李懿;;河北省经济循环模式问题与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重润;李炳亮;;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河北金融竞争力[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李乐;刘俊芳;;内陆开放型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基于重庆与非沿边地区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魏静;孙慧;;新疆十五个地州市对外开放水平比较分析——基于主成分方法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孟令岩;FDI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刘新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建锋;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姚斌;基于福利分析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管华雨;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测度及其适度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锴;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丽珍;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志平;区域二重开放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方杰;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冀鲁两省的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程乙洋;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新疆主要经济政策绩效评价[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佳珂;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黄丽鲱;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度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王盛顺;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1年
9 袁娜;南疆三地州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成东;重庆市经济开放度的测度与对策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周秉根;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倪克勤,郑平;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J];财经科学;2004年03期
3 张立光,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4 吴园一;中国经济开放度选择及指标体系[J];财经研究;1998年01期
5 樊明太;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财贸经济;2000年08期
6 陈家勤;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2年02期
7 李心丹,路林,傅浩;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研究[J];财贸经济;1999年08期
8 陈湘满;湖南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J];当代财经;2004年03期
9 吕康银;区域开放与区域利益实现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10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田洋 实习生 高蕾;[N];贵州日报;2010年
2 ;[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海华;中国西部各省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伟;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评价及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磊,叶鹰;对台湾工农业产品产量的主成分分析[J];应用数学;2002年S1期
2 苏时光;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多指标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3年06期
3 沈春华,陆峰;主成分分析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杨茜;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18期
5 刘万霞;杨芳;;多元经济方法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1期
6 丁文广;雷青;;主成分分析在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省43个贫困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7 李竹;王龙昌;;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2期
8 马娟;杨益民;;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之比较及实证分析[J];市场研究;2007年03期
9 方明;熊燕;;城市竞争力关键要素的识别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年16期
10 李莉娟;张娜;;关于主成分分析的几种常用改进方法[J];统计与咨询;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么彩莲;魏宁;;关于主成分分析的改进方法探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明星;缪柏其;靳韬;;利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晓东;胡劲松;焦s,
本文编号:2010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1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