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泉州市县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5 04:10

  本文选题:县域经济 + 差异 ; 参考:《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宏伟蓝图的不断扩展与“山海联动,点轴推进”战略的全面实施,泉州作为拉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其经济发展的质量。本文通过单一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评价指标相结合,分析泉州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情况。单一指标旨在解释泉州市县域经济差异时间演变特征,并且通过对锡尔指数的地区分解和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分别了解泉州市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和产业构成;综合经济评价指标旨在评价泉州市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分别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构和速度三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给予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但是绝对差异却难以乐观,尤其表现为沿海与山区县域之间的差距。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影响沿海与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大地带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各不相同。结合经济指标测度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沿海与山区应就影响经济因素及贡献率的不同,有所针对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各县域应结合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充分发展特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存率水平、提升城镇化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实力。通过建立沿海与山区县域间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完善沿海发达县(市、区)与山区欠发达县的对口扶持政策,强化经济间的拉动与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大泉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并扩大其在宏观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grand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trait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mountain and sea linkage, point-axis promotion", Quanzhou is the main force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in Fujian Provi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ingle economic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valuation ind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in Quanzhou City. The single index is designed to explai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in Quanzhou, and through the regional decomposition of the Sier index and the industrial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 in Quanzhou are respectively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valuation index is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anzhou.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level, structure and speed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13 indexes a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16.0 to rank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anzhou has a trend of narrowing,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s difficult to be optimistic, especially the gap between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counties. Aiming at the difference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areas by establishing panel data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re different.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ic index measurement and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area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policy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contribution 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nties should fully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labor survival rate,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abil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counties, and perfecting the policy of supporting coastal developed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ull and radiation effects among the econom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Daxuanzhou, promote and expand it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pattern of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得文,汤小华,吴华,张磊;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县域经济差异情况[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3期

3 ;泉州市技术难题招标名榜[J];中国科技产业;1999年01期

4 ;舞好“龙头”带“龙身”——泉州市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J];致富天地;2001年06期

5 曾秀钗;张跃良;;泉州信息产业发展渐入佳境[J];中国市场;2009年43期

6 许鹏程;;谈泉州驰名商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7 杜建新;政企联手创市场——泉州市拓展国内市场巡礼(上)[J];当代经济;1998年08期

8 ;泉州市经营城市 建设城市[J];中国土地;2002年06期

9 傅少明;对泉州市各类开发区发展的思考[J];开放潮;2003年07期

10 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50年来延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发展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文忠;;泉州市龙眼科技情况调研报告[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2 黄金生;;福建省泉州市地质灾害特点与防治[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伟民;;泉州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连步祥;陈钦地;;泉州市农垦企业改革的若干难点与对策[A];福建农垦实践与探索(第二辑)[C];2003年

5 付君;;泉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光铁;;泉州市小型矿山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卢凤;;谈谈泉州市非煤矿山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思路[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林汀水;;泉州地理环境变迁与泉州田野风光旅游[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杨俭治;郑敬阳;苏梅玉;卓志强;陈志宏;;泉州市儿童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一次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乔成 通讯员 周必循;泉州市为首批“工人先锋号”授牌[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2 陈思煌;推动名牌战略实施 服务泉州经济建设[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陈思煌;开展科普兴村“三个一”工程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N];福建科技报;2008年

4 谢蓉菁;创建和谐港口[N];福建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许小雄;行实幼儿园通过泉州市示范幼儿园验收[N];石狮日报;2010年

6 记者 洪亚男 林恩炳;石狮青年占财春勇斗歹徒受表彰[N];石狮日报;2010年

7 记者 唐晓霞;泉州近期将推一批新地块[N];泉州晚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和玉 谢榕君;数字经济将成为泉州发展新引擎[N];国际商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阮忠 李远明;泉州三明商会举行成立两周年庆典[N];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何飞燕;泉州经济网正式开通[N];福建工商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黄水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调控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沈文锋;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翁信辉;南少林五祖拳的历史与文化[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5 毛勇;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帆;青藏高原东北缘(大井)—华南(泉州)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涵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严志兰;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 何均琳;台商在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利;泉州市县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13年

2 任华东;河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蕾;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玉芝;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朱海飞;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丁鹏;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程新宇;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杨燕燕;临沂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吕苹;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罗双双;扬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迁规律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0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20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a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