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基于国内关联与总关联分离视角
本文选题:生产性服务业 + 全球化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0期
【摘要】: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是指,伴随世界工业和服务业关联程度日益增强,世界的经济服务化日益明显;而伴随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增强,中国工业化却阻碍本国服务业发展的现象。本文主要基于1995、1997、2000、2002、2005、2007年和2010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离了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总关联和国内关联。研究发现:包括国内和国外关联的中国第二、三产业总关联,远远大于剔除进口中间投入作用的国内关联;时序上,中国第二、三产业总关联不断增强,而产业间的国内关联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产业间的国内关联和总关联偏差持续扩大。说明中国式工业化是建立在世界发达国家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展和制造业生产的非一体化基础之上,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阻碍作用。但近几年,这种阻碍中国经济服务化的力量有趋于减弱迹象。本文研究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全球化战略具有重要而明确的政策涵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必要谋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保持平衡发展,也应适时扬弃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而实施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
[Abstract]:The paradox of mutual promotion of industry in China means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nection between world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the world econom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vice-oriented, whi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increases.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he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tables of 1995 / 1997 / 2002,2007 and 2010, the total and domestic correlations of Chines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are separa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otal association of China's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clu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nks,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excluding intermediate inputs from imports; in time series, the total association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China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However, the domestic correlation intensity between industrie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domestic correlation and total correlation devi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continued to exp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non-integration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hinders domestic producer service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signs that the forces holding back China's service economy are weakening.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and clear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y: to build an upgraded version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a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o abandon the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the right time. Turn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develop innovative economy.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服务业二元结构及其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3CJL021)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利用市场机制倒逼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批准号13ZD00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利用负面清单制度调整优化江苏产业结构研究”(批准号2014SJB136)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2 张月友;刘志彪;;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动因与我国服务业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0期
3 张月友;刘丹鹭;;逆向外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5期
4 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5 段国蕊;方慧;;制造业“国际代工”模式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昕;徐家源;;我国钢铁行业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基于资本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鲁欣;李玉江;;基于SPSS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3 刘燕;;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4 辛振国;;经济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商业研究;2006年03期
5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6 马风华;;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7 张锋;;后增量改革时代我国资本产出比的变化分析[J];创新;2011年03期
8 李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新变化[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9 张毓峰;胡雯;;体制改革、空间组织转换与中国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10 姚林如;杨海军;罗明;;我国资本与劳动力匹配状况的实证分析:1978-2005[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4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玉平;;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价值[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余典范;;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10 殷醒民;;30年中国工业生产力“数量革命”的经验解释[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马少康;资产价格对动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卓飞;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杜露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蔡双灵;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效应与模式创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杨林军;中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在京;基于产业能级的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谢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杨永亮;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8 沈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9 陈海英;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10 王佳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增长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和提升比重[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2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3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4 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前景[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5 唐保庆;;生产者服务业FDI追逐制造业FDI吗?[J];财贸研究;2009年05期
6 刘丹鹭;岳中刚;;逆向研发外包与中国企业成长——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自主汽车品牌的案例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赵云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探讨[J];财政研究;2007年10期
8 范爱军;中国各类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9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10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中军;春华秋实皆世态 耕耘收获总关联[N];中国信息报;2003年
,本文编号:2022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2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