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基于区域差距内生机理的探讨
本文选题:区域差距 + 区域协调 ; 参考:《理论与改革》2014年03期
【摘要】: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国家为实施赶超战略而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内生机制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路径,并进一步指出适度的政策梯度是成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Abstract]: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macro economy is improving, but the policy inclination of the country to the eastern reg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catching up and surpassing leads to the widening of the gap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akes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olve it, it has little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in detail, puts forward the dual path of coordina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moderate policy gradien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军;刘志彪;;我国分权治理下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不相容与选择偏好的模型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2 周叶中;张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的系统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3 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金融转型期中国区域资本配置差异及其形成[J];国际贸易;2006年11期
4 李国璋;王双;;资源约束、技术效率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5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6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7 程启智;李华;;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J];经济纵横;2013年05期
8 安虎森;何文;;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J];探索与争鸣;2012年07期
9 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10 张利华;徐晓新;;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卢君生;万良杰;;IPO融资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3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蕊;娜娜;;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5 陈文江;周亚平;;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9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J];保险研究;2009年12期
10 李靖宇,杨海峰;关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现实论证[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义甫;;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4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5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广胜;江金启;;我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贺振华;;相对收入、政治决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关于社会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志强;农地保障功能区域差异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7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8 严s,
本文编号:2036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