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全国、广东和江苏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9 02:27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 + 结构转换 ; 参考:《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并比较了1992年以来全国、广东和江苏中间消耗水平的结构性变化,通过对各地三大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对比和将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开来,发现二者对降低中间消耗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区际差异。横向对比来看,技术进步对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贡献比结构转换的贡献要高;但动态变化来看,在现有的产业结构状态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衰减的迹象。为此,要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和"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时要加快核心区向外围的区际知识溢出和行业的技术标准、技术范式的转换。
[Abstract]: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data,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compar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levels in China, Guangdong and Jiangsu since 1992. By comparing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al departments in various places and mak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decomposed from th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wo to the reduction of 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ne region to another. Horizontal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es more to reducing intermediate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than to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ut dynamic change, Under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economic growth is declin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maintaining growth, adjusting structure, promoting reform and benefiting people's health", we mus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especially producer services, in GDP.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inter-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from the core area to the periphery and the conversion of technology standard and technology paradig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484)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198)
【分类号】:F124.3;F121;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2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3 吴福象;朱蕾;;技术嵌入、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基于北京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4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5 徐毅;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6 刘伟;蔡志洲;;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改善国民经济中间消耗[J];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7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8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9 吴福象;朱蕾;;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陈咏梅;鞠胜;;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3 曾祥炎;危兆宾;郭红卫;;中国地方组织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改革[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4 李宇青;宋兴发;魏学金;;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当代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小刚;;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钱学锋;陈勇兵;;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7 李国璋;谢艳丽;;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J];创新;2010年02期

8 赵峥;姜欣;;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现实问题分析[J];创新;2012年01期

9 任秉元;张诗曼;;略论完善市场体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0年01期

10 李腊生;关敏芳;;我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优化[J];财经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孙文远;裴育;;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益分配:基于Stackelberg竞争博弈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林清;陈碧莲;;制造企业特征与快递服务需求模式[A];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赵进文;吕延方;;中国承接日本制造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帆;;上海GDP增长率的因素分解及其政策含义[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9 于同奎;曹国华;李红刚;;信贷市场阻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伟;;产业结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经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宸t];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海亮;我国外汇储备的商品资产配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与FDI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朱婉君;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瑞;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袁赢;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马倩;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2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3 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4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5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6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7 马健;;产业融合: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2期

8 吴福象;马健;程志宏;;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10期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11期

10 张卓元;;“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松子,,金华;区域经济增长:走出低效益陷阱的途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杨冬梅;李昭君;;技术扩散与山东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技术扩散模型的一个实证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3 卢宁;;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01期

4 李刚;贾威;潘浩敏;;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多重集聚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5 孔令丞;;论技术进步中的制度因素对增长空间的拓展——基于长三角地区增长模式的分析[J];理论学刊;2006年12期

6 付小玲;;新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7 田静;;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5期

8 刁丽琳;张蓓;马亚男;;基于SFA模型的科技环境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4期

9 袁立科;;区域外部性、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10 陈晓华;;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析——以广西、广东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娅玲;;如何保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索洛增长模型的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3 陈宗胜;顾颉;;技术进步与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梁东黎;;初次分配的要素投入结构视角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魏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研究:技术进步路径的视角[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7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9 罗丹程;周娟;;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10 罗丹程;;金融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玉亮;技术为王[N];河北日报;2011年

3 刘琴;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4 记者 常虹;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记者 谭江琦;技术进步活跃期来了[N];四川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漪;今年北京重大项目主打“高端高效”[N];北京商报;2009年

7 马晓芳;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记者 阿芳;依托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9 陈华;工业提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N];北大荒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治军;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N];大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2 汪长球;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5 丁娟;技术跨越:基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卢忠宝;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许春明;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李尚骜;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慧媛;能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砚灵;跨国公司投资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欧阳卉;我国技术合同引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健;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韩俊飞;地方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金娇;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长三角经验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方祥;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永茂;引进FDI与区域经济增长:苏州与大连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严鑫;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王雷;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37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7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