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规模地区开发的演化机制模型及其推演
本文选题:大规模地区开发 + 集中资源调配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通过建构逻辑关系模型,对我国大规模地区开发的演化逻辑做出解释,并对其前景做出预期.研究认为,我国大规模地区开发的核心机制是"集中资源调配"与"分散市场化开发"的结合作用,可通过两个线性函数和一个负相关曲线函数的联立建构其逻辑关系模型,其演化是从集中大一统体制向分散化小群体竞争体制的必然过渡,其前景不宜走向绝对的分散化体制,而应是集中与分散体制在特定环境下的某种组合.基于此类开发模式对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推进了关于城乡发展模式与城镇化机制转型的讨论,对未来的区域开发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a logical relationship model,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large-scal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explained, and its prospect is forecas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re mechanism of large-scal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ecentralized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its logical relationship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linear functions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curve function. Its evolu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ansition from centralized unified system to decentralized small group competition system, its prospect should not be moved to absolute decentralized system, but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system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iscuss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urbanization mechanism is advanced, and it is also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F127;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袁奇峰;魏成;;从“大盘”到“新城”——广州“华南板块”重构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2 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期
3 陈文玲;;沿海、沿边、内地,三线发展——解读我国区域经济战略新布局[J];财经界;2011年11期
4 陈东林;七十年代前期的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J];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02期
5 王永红;开发区的喜与忧[J];中国土地;200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应丹;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及其规划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淑玲;;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庞明川;;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模式与理论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2期
3 宋博;崔汀汀;宋蛰存;;“大盘”基础设施配置问题的制度解析——以“华南板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4 阳建强;罗超;;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更新与再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04期
5 高伟;龙彬;;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生长的启示——工业新城中工业社区适应性空间单元的研究与应用[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6 王爱云;;新时期我国宏观调控思想及实践的演进与特点[J];党的文献;2008年02期
7 陈述;;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J];党的文献;2010年05期
8 王爱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的宏观调控[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9 刘荣刚;;新中国三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03期
10 邢茹玉;陈东林;;新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开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婕;;工业区住宅环境的保护与转型——以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慧慧;;我国的外资引进与工业化进程——60年的经验总结及前瞻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4 王勇;谭静;;跨越式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以洛阳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神根;;中国共产党致力改善民生的90年[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6 尹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邓小平南方谈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7 汪劲柏;赵民;;早期大项目对中部地区城市的影响及优化研究——以湖北省多城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盛斌;;中国工业贸易保护结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3期(总第3期)[C];2002年
9 向国成;韩绍凤;;分工与农业组织化演进: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10 朱宪辰;李玉连;;领导、追随与社群合作的集体行动——行业协会反倾销诉讼的案例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秀芹;天津市重要城市规划事件及规划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杨少辉;城市交通系统演变进程机理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5 李玄;中国业主维权运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志铭;微观经济干预:理论基础与制度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魏光明;霸权及其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9 孙春晨;市场经济伦理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尊念;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范敏;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安峤;公民社会参与反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姚禹;中国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松;西部开发:政府政策与外国直接投资[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6 王涛;社会困境与重构国际秩序的治理——中国的多极化战略及“和合逻辑”的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7 郑毅;我国转型时期寻租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8 马爱杰;论农业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闫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重塑[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陈晓景;中国电业规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2 彭子尹;古都洛阳的城市发展与变迁[J];城市规划;1982年03期
3 吴良镛;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83年06期
4 赵锡清;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三十年简记(1949——1982)[J];城市规划;1984年01期
5 安永瑜;试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几个关系[J];城市规划;1984年02期
6 沈复芸;“一五”时期包头规划回顾[J];城市规划;1984年05期
7 ;继往开来 开拓前进——我国城市规划四十年回顾[J];城市规划;1989年06期
8 王蒙徽,段险峰,袁奇峰,冷瑞华,郭晟,陈勇,施红平,史小予,李萍萍,周鹤龙,彭高峰,吕传廷,景国胜,蔡云楠,李建军,叶红,邹天赐,徐源,黄敏恩,傅越;在快速发展中寻求均衡的城市结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深化方案简析[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9 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1期
10 陈建华;袁奇峰;易晓峰;;战略规划推动下的行动规划——关于广州城市规划及其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河南大学;2001年
2 傅志勇;三线建设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张博;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的战略思想及其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牛玮虹;试论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刘建民;论河北“小三线”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燕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线”建设述论[D];西北大学;2003年
8 彭秀涛;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严蔚;湖南三线建设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劲柏;;中国大型地区开发纵览及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2 汪劲柏;;我国大规模地区开发的演化机制模型及其推演[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3 C.V.戈尔;K.S.S.默赛;程玉慧;;印度为地区开发的远距离大型调水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J];海河水利;1984年S2期
4 殷铭;汤晋;段进;;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3期
5 刘武君;东京临海地区的水际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1996年02期
6 乔吉姆·勒德,姜燕;地区开发理念的产生和内涵[J];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7 卢柯;郭鉴;;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发展规划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4期
8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武汉地区开发应用简况[J];山东水利科技;1996年01期
9 林炳尧;徐有成;龚真真;;钱塘地区:建在沼泽上的天堂[J];浙江水利科技;2012年06期
10 包海花,郭宝东;关于缩小地区差距中政府职能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平;;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A];时代先锋——中国区域经济杰出人物(第1卷)[C];2006年
3 祁进玉;;构建21世纪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与边疆地区开发[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4 曾正茂;曹诗国;王道石;傅立德;;湖南地区开发开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与衔接之研究——关于编制湘南地区开发开放规划的思考与建议[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5 董辅y=;;西都大开发中的利益关系问题[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戈柳;温华;;世界大国开发边疆和落后地区的经验及分析[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7 宋亚亭;靳灵云;贺小华;;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发时序研判的新思路及应用——以巩义市里沟片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8 鞠章网;罗列;;关于通南高沙土地区开发地下农产品的调查研究与建议[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张斌;王艳霞;赵轶;;生态城区的建设与优秀范例——以天津市东丽湖地区生态社区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5生态城区的建设与优秀范例[C];2014年
10 闻雪浩;阮晶晶;闻建;;都市圈地区绿道的多功能建设初探——以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河;民政部对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作出停止活动3个月的行政处罚[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记者 覃岩峰;加快龙湖地区开发全面掀起建设高潮[N];郑州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段树军 何玲;宁夏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径[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4 张健雄;欧盟重视援助落后地区[N];西部时报;2006年
5 河北联合大学 姚顺玉 吴继轩;如何加快特困地区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6 丁雄英;推进之江工程 打造品质之江[N];杭州日报;2007年
7 刘昌黎;日本落后地区开发新战略[N];西部时报;2007年
8 记者 邓少华;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加快统筹余慈地区开发建设[N];宁波日报;2009年
9 记者 唐爱平;湘西地区开发第四轮产业项目确定[N];湖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程 阴祖峰;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哈东地区开发[N];哈尔滨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余兰;城市重点地区再开发基本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竺暨元;太湖以东地区“因寺成镇”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贺剑;城市边缘滨河地区的复兴[D];清华大学;2011年
4 赵瑞芳;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哈尔右翼地区人口地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李春亮;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公共中心区空间耦合程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苗苗;清代重庆地区农田水利与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9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3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