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
本文选题:经济发展差距 + 基尼系数 ; 参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我国总体区域差距呈倒N型变化;1978—2010年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范围内变动,但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判别标准,其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且这些差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部与东中部之间,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这将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政策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overall regional gap of our country shows the inverted N-type change.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per capita GDP varied from 1978 to 2010 in the range of 0.268 ~ 0.356.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mature criterion for judg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per capita GDP, whether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per capita GDP is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From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eas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and most of these gaps come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the middle. There is a large gap among the provinc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so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of our country mainly comes from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inland area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the internal provinces of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his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untries to formulate policies to narrow the regional economic gap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涛;胡宜国;胡宜朝;;地区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数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2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12期
3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4 蚁荣春;;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09期
5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3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4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5 李晨云;赵永宏;;河北省县域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6 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7 王三元;;京冀两地经济差距及其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8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张藕香;张军政;;我国区域不均等:分解方法与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丁瑶;余贵玲;尹虹潘;;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承接的联动[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德广;乔卫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项松林;赵曙东;;开放型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估计与比较——对FDI作用的反思[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田汉族;彭世华;谭日辉;;从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人均年总收入看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来自湖南省的调查与思考[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梁红岩;;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影响——以山西与江苏、浙江的比较为例[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林涛;基于校级数据的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崔征;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晁倩;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杨开忠;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03期
3 吴江;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讨会概述[J];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4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5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6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7 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5期
8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6期
9 谢燮,杨开忠;西部投资环境的再分析及政策建议[J];开发研究;2003年02期
10 陈秀山;企业发展与区域竞争力[J];领导之友;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万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政治学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2006年04期
2 王然;高霞;;研发投入与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J];北方经济;2007年01期
3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新见解[J];学术交流;2009年03期
4 于绯;邱慕龄;;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0年01期
5 肖鼎光;;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及重庆对策研究[J];新重庆;2009年04期
6 杨武;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5年06期
7 冷冰鑫,高子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J];丝绸之路;1995年04期
8 崔建军;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缩小差距的金融思考[J];经济问题;1996年09期
9 张卫东;;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08期
10 王渝陵;;缩小东、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思路[J];决策咨询通讯;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象[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培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的粮食安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唐珏岚;;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失衡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房吉;沈正平;;我国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发展及其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协调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甬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缩小地区差距[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6 纪尽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和思路[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7 王晓芳;;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8 袁钢明;;从向东倾斜转变为向西倾斜[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于维栋;;西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思考[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许建国;李好好;吴静;;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山邋严先溥 刘晓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与走向[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徐菡研;给我一双翅膀 我将飞得更高[N];广元日报;2010年
3 朱孟才 高立群;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政治策略[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4 安徽省旅游局 吴浩;欧美自行车旅游对于中国入境游产品细分的启示(四)[N];中国旅游报;2008年
5 记者 张海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发展差距[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熊建中、谭践、姚杰;比一比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在哪里[N];中国信息报;2002年
7 于宏建;俄罗斯推出经济发展新构想[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 鄢烈山;京沪粤的考生为何“赖”在本地?[N];南方日报;2007年
9 金合赋;税收分配可以缩小区域差距[N];中国税务报;2007年
10 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国湘;“好”字优先 “转”字为重[N];湖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三忙;基于FDI非均衡分布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D];清华大学;2001年
5 肖燕飞;基于空间理论的我国区域资本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黄世界;乡镇民营企业的崛起与乡镇治理的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俞国琴;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
8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米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集聚差异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郭丽;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加振;流动人口的异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曾静;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立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彭艺;基于改革开放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蓝晓宁;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6 张丽萍;人力资本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姜峰;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8 王伟;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韩莹莹;基于政府公共R&D的江苏经济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10 司燕洁;政府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98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9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