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天津市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研究
[Abstract]:The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of multi-objective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target paramet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are determined. By solving the model and predi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ianjin's three industries in 2015,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Tianji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ianj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policy support.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态型产业结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对我国典型区域的实证分析”(13BJY007) 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京津联动构建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推进天津市能源结构调整研究”(2014ZD30)
【分类号】:F1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2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马庆斌;;北京市环境演变的产业基础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年02期
4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8期
5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少兵;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建中;产业集群与二元结构反差的消除[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毛良虎;赵国杰;;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5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7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9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10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研究[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霍敬裕;;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责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状态难题的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韩文琰;;地区经济发展与低碳建设中的冲突与协调——以北京为例[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季任钧;安树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常海庆;媒体规模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怀c,
本文编号:2133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3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