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规模与地区生产率:对“市场范围”假说的实证检验
[Abstract]:Based on Smith's hypothesis of "market scope" and the provincial level development data from 1990 to 201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market size and regional productivity by using 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model. In particular,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SFA)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whether from the total sample or the time sample, the local market size can not promote the regional technical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For regio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there are stag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role of local market sca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mainly comes from the segmented samples after 1998, and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R & 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ression of control variable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hows that they have heterogeneity influence on regional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前国际资源环境变化背景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项目编号:09AZD04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本土市场效应的产业创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YJC790027) 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江苏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实现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WTB025)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经济内生增长下城镇化、工业化与本土市场规模化的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90035)
【分类号】:F727;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宇玮;熊宇;;市场需求与中国制造业代工超越——基于GVC与NVC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2 陈健生;李文宇;;市场规模、本地市场效应与空间经济结构演进——兼论中国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3 韩峰;阳立高;;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多样化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4年01期
4 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年01期
5 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6 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7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邵军;徐康宁;;转型时期经济波动对我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12期
9 冯伟;;市场如何才能换来技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0期
10 康志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本土市场效应吗?[J];科学学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onstruction of Two-Region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2 唐素梅;;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谢霓泓;对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5 商勇;;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构造——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杨文兵;;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方长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主政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谷奇峰;丁慧平;;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郑亚男;;我国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10 阮彩灵;龚新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状及问题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马汴京;谢作诗;;FDI流入改进中国政府质量了吗?——来自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顾海波;;论科技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10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占魁;临夏回族自治州特色经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越;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承武;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正平;论我国物业税的功能定位及税制选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曲万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康潇丹;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健生;李文宇;;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邻近省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份生产数据的验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9期
2 刘修岩;张学良;;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3 张杰;刘志彪;季新野;;转型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创新——基于江苏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4 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封锁型”障碍与突破[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5 吉昱华;杨克泉;马松;;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从“以市场换技术”到“以市场培育技术”的转变[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张珉;卓越;;全球价值链治理、升级与本土企业的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7 李光德;;港珠澳大桥建设、运输成本降低与大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11年08期
8 高帆;;什么粘住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翅膀[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9 赵增耀;;市场换技术下内资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2期
10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宽旗,蒙肖莲;生产率增长的需求和供应分析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2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的比较[J];经济师;2007年02期
3 斯蒂芬·拉特纳;赵景伦;;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令人担忧[J];国际经济评论;1979年08期
4 薛伯英;;生产率增长速度减缓——一个虚假的警报[J];国际经济评论;1980年01期
5 赵皋;费能云;;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2期
6 ;人语[J];IT经理世界;2002年Z1期
7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和生产率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韩霜;;环境因素对长三角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09期
9 Keith Fuglie;Sun Ling Wang;吴婷;;全球农业生产率增长正转向发展中国家[J];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06期
10 武夷山;;重新获取生产率优势[J];国际科技交流;198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剑;蒋萍;;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理论综述和相关探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戴昌钧;;以生产率增长为导向,实现上海经济形态的转型[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4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6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7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超;陈涛;;HPC生产率模型的合成[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10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信;生产率增长带来新问题[N];经济日报;2003年
2 文雪梅;美经济界开始警惕生产率增长放缓[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郎楷淳;IT为美国经济挑担子?[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4 逢佳;美国生产率表现强劲为联储宽松政策提供空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李宁燕;IT投资下降意味什么?[N];中国经营报;2001年
6 本报华盛顿特约记者 李正信;美国生产率下跌引起总统关注[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哲;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中国贸易报;2012年
8 记者 袁蓉君;安永:提高生产率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N];金融时报;2012年
9 徐斌;美元走强意味着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戴昌钧;上海要主动向更高级经济形态转型[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4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斌;江苏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清江;石化上市企业纯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张冬;效率资本对中国各地区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陈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伟;工业化与江苏区域农业生产率增长[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鸿;在华FDI生产率溢出的省际差异及其门槛效应[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思阳;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龚健健;区域集聚、环境污染及中国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率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尚晶;环境因素约束下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绩效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47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4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