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利益偏好与经济增长
[Abstract]:The local government's collective interest preference is the pursuit of extrabudgetary income. Taking thi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85 to 2010, it is shown that the collective interest preference of the official group (especially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officials)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est preference of the "political promotion" of the senior officials. Local governments' interest incentives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economic growth goa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periods is significant: before 1993, local governments chasing extra-budgetary income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ut economic growth in turn will suppress the expansion of local government extrabudgetary income; after 1993,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extrabudgetary income to economic growth is bigger than befo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mpirical results in the two stages, we can further infer that, for the whole loc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al promotion incentive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fiscal incentive which 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extra-budgetary income.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existing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patter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eds to optimize the utility preference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ance proces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战略与路径研究”(11&ZD00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年01期
3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4 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5 陶然;苏福兵;陆曦;朱昱铭;;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J];管理世界;2010年12期
6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8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9 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10 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值分解方法[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overnment's Role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2 薛克鹏;;政府救市行为的法律性质及法治化模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金志云;;双重激励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以投资支出竞争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杜方;朱军;;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密婷;;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危害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7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8 陈春;冯长春;;城镇用地增长的政府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9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10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欣;李建军;;地方财政健康与财政分权——基于湖北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周杰;;中央控制与地方过渡供给:一类公共物品提供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周晓唯;周兴燕;;我国慈善事业运作主体的制度选择——基于声誉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7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8 曹正汉;;弱者的产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要求权”向土地开发权演变的原因[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9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佳;落后产能的成因研究——土地分成合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芳香;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尹燕飞;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供给行为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李婉;;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膨胀研究[J];财经论丛;2010年03期
3 张德勇;;中国政府预算外资金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9年10期
4 马元燕;分税制改革后省级预算外收入膨胀的原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1期
5 林挺进;;中国地级市市长职位升迁的经济逻辑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7年00期
6 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4期
7 许斌;;技术升级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8 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J];管理世界;1995年06期
9 周业安;县乡级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10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海根;;十年改革中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2 蔡拓;增长的误区及其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3 ;泰国经济增长将依然强劲[J];广西经贸;1994年12期
4 杨晓达;经济增长台阶论的内涵与限量[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年04期
5 孙克忠,宋效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蔡玲;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1995年11期
7 葛霖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吴长安;从根本点入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08期
9 叶玉书;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企业经济;1996年05期
10 张学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作权;;美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天祥;;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文;;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桂田;;市场形态的重大转变及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10 张建民;刘振娥;;流通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2 李茹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珠海经济增长提速[N];经济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比学;7%,我们有信心![N];人民日报;2003年
4 ;中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N];机电商报;2007年
5 李玉亮;我市经济增长迸发强劲“内生力”[N];莱芜日报;2007年
6 李正信;美国正酝酿促进经济增长措施[N];经济日报;2008年
7 王婷;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趋势尚未缓解[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王慧卿;去年四季度泰经济增长超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印度追加40亿美元“救市”[N];北京商报;2008年
10 记者 许丹婷;加强重大项目督查和项目资金监管 确保我区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N];广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郭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8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9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洪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7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6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