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偏向的技术进步、替代弹性与劳动收入份额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crease of labor income share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05 by us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constant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capital and labor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are less than 1, and the labor enhancement technology is capital biased and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labor income share; Capital enhancement technology is labor biased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but capital enhanced technology has been decreasing gradually since 1995. The increase in capital per capita is conducive to an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The combination of labor and capital enhancement technology and capital per capita has resulted in the observed trends i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In the influence of labor and capital enhancement technology on the decline of labor income share, labor enhanced technology explains 64 of them, which occupies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decline of capital enhancement technology plays a second role in the decline of labor income shar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分类号】:F126.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2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3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4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5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9年04期
6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5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6 李星;陶田;;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8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2 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3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4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5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6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Adam Szirmai;柏满迎;任若恩;;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J];经济学(季刊);2002年03期
9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10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盛标;;对C-D函数、CES函数和VES函数适用性的考察[J];统计与决策;2009年05期
2 吕小柏;李红松;;资本替代劳动与产业特征的关联机理及测度分析[J];经济经纬;2010年02期
3 杨勇;;肉品市场竞争结构与关税政策响应[J];社会科学家;2010年12期
4 陈艳芳;;基于VES模型的房地产经济实证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04期
5 刘玉成;;一类柯布-道格拉斯改型生产函数的性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6 周松兰;;出口商品结构竞争力国际比较——基于传统差别化与替代弹性视角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7 刘渝;张俊飚;杜江;;农业灌溉投资与灌溉用水的替代弹性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8 徐朝阳;;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倒U型”产业结构变迁[J];世界经济;2010年12期
9 熊宇;;承接国际外包扩大了我国相对工资差距吗?[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10 洪传春;张雅静;;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替代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世豪;;基于跨国公司作用下的企业网络空间结构模型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永良;;中间产品多样性、地区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边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顾慰文;洪中;;分配型动态生产函数及其应用[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5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王晨钟;;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解析我国外贸发展的动因变化[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罗必良;信誉:和谐社会的制度性机制[N];南方日报;2006年
2 潘永东;工资集体协商制评议[N];金融时报;2010年
3 白重恩 钱震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劳动者报酬占比 考察经济体健康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王广慧;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平养;自然资本的替代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杨帅;中国制造业要素替代效应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赵建军;论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谢杰;汇率改革、贸易开放与中国二元经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9 董焕忠;类生产函数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黄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佳佳;我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替代弹性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信刚;我国工业能源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估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贺媛;中国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郝伟;基于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金晓云;资本与土地替代关系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沈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进口价格传递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周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祝恩龙;在经济增长条件下:我国煤炭能源的替代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孙阳;对中国制造业R&D效应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174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74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