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创新
[Abstract]:Firs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starting point. (1) judging from the size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the end of 2012,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which had achieved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about 9.8 percent annually, had increased by about 24 times (at constant prices) to 51.9 trillion yuan (RMB) compared with 1978,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reached more than US $800 billion in exchange rate terms. The proportion of GDP in the world rose from 1.8%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more than 11%, ranking 10th in the world from 1978 to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world, and China's economy rose to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F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伟;张辉;;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年11期
2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4 薛俊波;王铮;;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7年07期
5 刘伟;;促进经济增长均衡与转变发展方式[J];学术月刊;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胜阻;;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的新动力[J];人民论坛;2011年09期
2 韩保江;;以忧患意识看待中国经济发展[J];党政干部文摘;2004年02期
3 姚开建;;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发展[J];经济界;2009年03期
4 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J];经济地理;2009年05期
5 杨松梅;黄永民;孟文静;刘玉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年09期
6 万瑶华;;后危机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模式[J];经济问题;2010年05期
7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J];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21期
8 罗斯·加诺特;崔存明;王报换;;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6期
9 尹继元;;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出路[J];经济纵横;2011年04期
10 崔化光;;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念群;;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2 主父海英;;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影响剖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3 沈越;;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分析[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伍新木;宋栋;;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5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佛丁;;对20世纪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新估价——评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增长》[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刘伟;;产业结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经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8 臧旭恒;;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沈越;;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周世俭;;美国经济走势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王霆;和平崛起:金融危机下中国式突围[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朱剑红;9.9%,怎么看[N];人民日报;2008年
3 张志伟;“4万亿”之外 更重体制机制改革[N];证券日报;2009年
4 记者 任德京;紧跟形势设计主题 结合实际解疑释惑[N];兰州日报;2009年
5 ;中国经济发展当可乐观期待[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张旭东 周英峰;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看中国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7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尚书;“奥运后效应”无碍中国经济大局[N];中国冶金报;2007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卢怀谦;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N];中国证券报;2005年
10 记者 刘铮;马建堂:要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祭立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德伟;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林峰;中国经济增长的阻滞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沈宗范;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外资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6 王力;农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经华;金融危机与产业均衡[D];浙江大学;2010年
9 阿拉;2008-09年金融危机下的阿拉伯经济[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耀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赖艳丽;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丁娟;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小津;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效应的国际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睿;G20的崛起与作用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杨雯;兰州区域产业结构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7 卢曾;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王刚军;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9 凌金珍;国际视野下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许海燕;日美经济泡沫现象成因比较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29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2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