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轨迹研究
[Abstract]:The dynamic decomposition of the force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ime dimension, economic effect, energy scale effect, Population effect and technology effect show irregular alternation state, the order of driving carbon emission for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riving industry in that year; in the space dimension, the shift of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o the west is accompanied by the same dire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Economic effects driv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ut population factors do not shift westward. Although the state supports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industry technology in the west,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factors 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still in the eastern region. Finally, in view of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are economic effect and energy scale effec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realize the win-win goal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by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0年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实现减排目标的关系研究(10BJY012)” 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与模式研究(13JK0105)”;陕西省社科基金“通货膨胀预期研究(12D106)”;陕西省社科基金“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币流通的突破口研究”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左;孔宪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J];财贸经济;2011年06期
2 陈栋生;西部地区经济现状与大开发的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3期
3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4 任晓松;赵涛;;中国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动态因果关系研究——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5 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6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7 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8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9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10 杨骞;刘华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雅;黄斌;贾敬禹;;白于山区能源开发对当地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3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5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6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卢东斌;赵水长;魏翔;;我国西部地区企业产业选择问题探析[J];数据;2010年02期
10 潘晓莉;;关于“资源诅咒”效应的文献综述[J];才智;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徐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乘;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企业家寻租视角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丽娜;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秦飞;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3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4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5 罗光华;牛叔文;;气候变化、收入增长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省际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6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7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8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9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10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2 吕静;;清洁煤之梦[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3期
3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4 ;绿色煤电挑战气候变暖[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5 李阳;张洪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下的低碳经济的转型建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6 宋帅;王裕胜;;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8 王艳坤;;低碳就在身边[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年10期
9 谢睿萍;;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10 杨绪彪;;碳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琛琛;基于能源环境效率的相关组织决策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艾轶伦;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s,
本文编号:2282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8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