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创新平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exploratory space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detect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s in Zhejiang Province presents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North and South",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clear dens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which shows a large area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of Zhejiang Province has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gion around Hangzhou Bay is the space hot spot and core area.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r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vestment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14NDJC240Y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001、7137304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790018、12YJA63019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1607)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401003C)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攻关计划(2013QN045) 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QYJYD1202)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平;王春杨;;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2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3 李强;王士君;梅林;;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4 杨忍;刘彦随;陈玉福;李婷婷;;环渤海地区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遥感反演及影响因素探测[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5 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6 张振刚;景诗龙;;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7期
7 李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2期
8 王雪原;王宏起;李文奇;;创新平台的识别与等级认定[J];科学学研究;2011年06期
9 虞锡君;;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以浙江为例[J];科研管理;2006年01期
10 龚丽敏;江诗松;魏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基于浙江两个产业集群的比较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新峰;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安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昕;徐家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城市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杨廷双;李一军;;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技术联盟政府管理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4 毛荐其;;技术全球化对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陈柳钦;;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蓝庆新;;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2001—2008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7 钟祖昌;;研发创新SBM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OECD国家和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9期
8 卞彬;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路径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9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0 卞彬;倪春华;;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重庆行政;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先进;;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述评与发展[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唐启国;;自主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正图;;上海构建创新型世界级城市战略路线图研究[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曲亮;任国良;;中国科技投资效率省际差异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官建成;陈凯华;;中国省域研发生产前沿绩效的测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周建华;企业孵化器网络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谭文波;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动力及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及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田卫东;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黄继;城市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向先全;基于水信息技术的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士强;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汪振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春燕;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佩;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琳琳;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甘蓉蓉;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段雨澜;地区间税负差异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6期
4 刘福垣;中国发展失衡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J];财贸经济;2003年09期
5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6 宁登,蒋亮;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7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年12期
8 宁登;谈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论二元城镇化战略实施[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9 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10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4 张晓青;数字就业——基于GIS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书茂;基于GIS的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6 蒙少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苏方林;中国R&D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蒋悟真;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王广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文俊;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揭鸣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D];东南大学;2006年
2 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徐彬;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s I指数影响的模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5 刘莹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90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9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