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探索、争鸣与重识

发布时间:2018-10-24 18:24
【摘要】: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在国内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将成为未来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问题。而"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回应。如果目前把"中国模式"视为一种"全球共识",将其定型化为一种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与增长的具体模式,是欠妥当的。"中国模式"既应当被看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又应当被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未来发展的战略与蓝图。我们不应当把"中国模式"仅仅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上,"中国模式"的内涵要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具体问题更为丰富。这意味着,我们要用一个更为历史的、长期的、动态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模式"的重要意义。中国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而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身需要"中国模式"在内涵与范畴上的发展与创新,尽管"中国模式"目前不能作为一种全球发展的战略共识或价值取向,但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全球治理的作用。
[Abstract]:Since 2002,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alist society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reform of the domestic system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find a path of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Further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ll become a key issue for China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overall social progress in the future. The concept of "Beijing consensus" and "China Model" is the response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futur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would be inappropriate to see the "China model" as a "global consensus" at the present time and to formalize it into a concrete model fo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Chinese model should not only be regarded as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ut also as a strategy and blueprint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not confine the "Chinese model" to the 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l" is more abundant than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is means we need to re-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model in a more historical, long-term, dynamic perspective. The fundamental foothold of China's internal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lies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itself needs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l" in its connotation and scope, although the "Chinese model"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strategic consensus or value orientation of glob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But it has played a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 to some ext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谦;;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2 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3 程恩富;胡乐明;刘志明;;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刘宝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J];江汉论坛;2009年04期

5 田春生;“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比较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2期

6 韩福国;瞿帅伟;;结构、组织与制度:中国社会转型的跨学科研究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5期

7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年02期

8 胡键;;争论中的中国模式:内涵、特点和意义[J];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9 何自力;乔晓楠;李菁;;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10 周建军,何恒远;中国转型的世界意义: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谦;;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2 李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晓亚;袁奇峰;;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1期

4 李刚;于畅;吴子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探析[J];当代经济;2009年05期

5 汪金国;汪毅刚;;新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体系的要素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6 罗敏;祝小宁;;中国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如何概括——“北京共识”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7 杨雄;;政府转型看“中国模式”:基于“目标指引式”发展道路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郝士宏;;2004年以来中国模式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练睿民;李夏茹;;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综述[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1年00期

10 全毅;;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唐志军;王玉霞;谌莹;;经济学的“手”的理论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全毅;;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燕宁;胡慧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综述——兼论新千年以来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动向[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栾文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树立危机意识与防范意识[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丹丹;孟潇;王芮;;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玉平;基于SCP的转轨时期建筑业组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波;当代中国集体主义模式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春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县域软实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索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王玉华;世界经济失衡下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百爽;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游雨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兴勇;当代中国模式的考察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琰;社会转型期民办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的障碍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吴兴德;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曾凌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董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丽娟;“中国模式”:评述与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茹;试论海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10 单良坤;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模式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炜;转轨经济研究思路的评述、反思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2 俞可平 ,庄俊举;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四)——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3 吕薇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共同特征、主要区别与矛盾对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4期

4 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5 卢荻;浅说“中国模式”[J];读书;2000年06期

6 程云杰;;对外解读“中国模式”的若干思考[J];对外传播;2009年05期

7 吴江;;“中国模式”被热议当自警,不可自夸“盛世”[J];共产党员;2009年06期

8 郑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再探──“中国模式”的理论思考[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9 王宏彬;比较与借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探析[J];管理现代化;2005年S1期

10 许宝友;美国学者认为动员型权威主义是古巴社会主义的原动力[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 朱相远;[N];北京日报;2010年

2 对话人 本报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N];人民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克钦;史伟;;“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3 贾海涛;;中国模式:在现实与想象之间[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李克钦;史伟;;“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经验”?[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王红征;;对“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年01期

6 高茹;;关于“中国模式”的三个问题[J];企业导报;2010年03期

7 卫杨春;;理性看待“北京共识”[J];文教资料;2007年02期

8 徐丹丹;孟潇;王芮;;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年09期

9 麦强盛;;金融危机历练中国模式的生命力[J];中外企业家;2010年02期

10 王广谦;;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家沂;;现代海洋管理革新及对我国海洋管理改革的思考[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2 ;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大事记(1987-2008)[A];陕西改革探索[C];2008年

3 郭艳辉;;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河北省的对策——基于集群网络的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李佐军;;三十年改革经验试总结[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宋晓梧;;政府、市场与中国模式[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与市场定位”座谈会发言汇编[C];2011年

6 ;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简介[A];陕西改革探索[C];2008年

7 全毅;;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剑;;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模式[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名单(2000年11月)[A];陕西改革探索[C];2008年

10 方欣;俞平;;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关键[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曹继军;黄凯锋(上海社科院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地看待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分析》杂志总编辑 童世骏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边懿;美《新闻周刊》载文研究中国模式[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卢宝康;在全球视野下认识中国模式[N];文汇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国华;越南:绕过中国模式误区[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6 张宇 赵峰;坚持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N];鞍山日报 ;2008年

7 ;融合东西方智慧破解人类困境[N];文汇报;2011年

8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政治室副主任 张立平;“中国模式来了”[N];东方早报;2008年

9 ;国际化:中国模式需要转型[N];中国企业报;2005年

10 ;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模式,非洲看好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3 刘瀛_";网络时代科研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张在茂;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建晖;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张方;上海投融资的产业调控与区域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大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青;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立生;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3 莫孝翠;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卞玉娟;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胡海员;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武汉城市圈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6 高峰;重庆涪陵白涛建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颜求芝;中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郑焕刚;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冯骊;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邹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292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92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