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2 11:1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过研究环境绩效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7-2011年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数据,利用考虑环境的数据包络模型研究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研究发现: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2.94%,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指数。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空间面板Tobit回归模型表明,人均收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的作用,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人均收入的平方项系数为负,表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对外开放水平高导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技术进步始终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积极原因。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m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in China have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orld ranking. So i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ust economic growth b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doe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ist in China? Around these problem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useful discussions. However, many literatures 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income and emissions to identify the exist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that it does not recognize that both of them are the output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the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gnoring the efficiency changes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combination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nl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utputs will affect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est basis, but also hi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factors. Following this direction, many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per capita income is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Based on this, using the data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ion emission from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1, the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TFP) and its decomposit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data envelop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TFP), which tak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 account, increases by 2.94 a year, and the growth of TFP comes mainly from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ex. The spatial panel Tobit regression model which affects th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hows that per capita inco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etter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square coefficient of per capita income is negative,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Kuznets curve of total environmen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high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leads to a decline in total environmen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lways been the positive cause of total environmen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拓展与实证分析研究”(编号:14BTJ0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与统计学理论的发展研究”(编号:13&ZD148)
【分类号】:X2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2 包群;彭水军;阳小晓;;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基于六类污染指标的经验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3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4 李小胜;宋马林;安庆贤;;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5 肖明月;方言龙;;FDI对中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基于STIRPAT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银德;李晓蕾;;江苏省环境污染与人均GDP·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2 周文兴;林新朗;;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排污企业污染治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3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4 陆根尧;王晓琳;;以低碳思想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5 李达;王春晓;;我国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科学;2007年02期

6 高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科学;2009年04期

7 周静;杨桂山;戴胡爽;;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动态演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8 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1期

9 李猛;;中国环境破坏事件频发的成因与对策——基于区域间环境竞争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10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蕾;朱秋白;朱明子;;低碳经济转型与政府资金的投资方式[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3 周闽军;;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雷明;虞晓雯;;资本动态效应下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绩效研究(1998—2011)[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孙作人;周鹏;周德群;范丽伟;;基于效率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优空间分配[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强谊;马晓钰;郭莹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以新疆为例[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P.Zhou;B.W.Ang;J.Y.Han;;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晓娟;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萍;基于环境责任分配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燕光华;苏州市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承毅;我国流域水污染问题的政府管制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6 陶玲玲;环境公平对我国区域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周明哲;基于EKC理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罗丽娜;外资进入与工业行业污染:基于产业关联效应的经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3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4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5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6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7 彭水军,包群,赖明勇;自然资源耗竭、内生技术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8 包群;彭水军;阳小晓;;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基于六类污染指标的经验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9 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3期

10 王亚华;吴凡;王争;;交通行业生产率变动的Bootstrap-Malmquist指数分析(1980—2005)[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蕾;覃伟芳;吴建新;;考虑碳排放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2 田素妍;孟令杰;;中国肥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姚晓林,万志琴;成衣缝制生产线生产率分析[J];江苏纺织;2001年07期

4 薛建良;李秉龙;;基于环境修正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张宏伟;李雪冬;;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全笑茜;邱家学;;我国医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3期

7 王传久;;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10期

8 Gene Pierson;宋彦琦;;用学习曲线预测生产率(二)[J];国外金属矿采矿;1983年04期

9 杜玉芳,杨文会;矿山企业生产率分析及经济效益评价[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Z1期

10 林如海;俞中华;;中国铅锌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贺胜兵;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中国省级生产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邓学平;我国物流企业生产率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考虑到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立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趋同分析:来自跨国的证据[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杨华;中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江佩;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肖俭明;湖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丽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问题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10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05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05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