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机制、源泉与路径选择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growth dividend in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growth dividend space in order to further realize the economic growth with high quality and benefit.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growth dividend space i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ovement of the total supply curv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boundary,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innovation-driven dividend, structural dividend and deepening reform dividend. It contain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driving dividend is the core of the new dividend space. Therefore, the path of the new dividend space for China's future economic growth l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targe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The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 has changed from imitation innovation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 has changed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and the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has changed from diversification to higher level.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2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3 任保平;郭晗;;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转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争红;;论我国当前的经济失衡与宏观需求管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徐占春;代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建设与沿桥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3 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杨猛;宋飞;户涛;;新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10期
5 魏远竹,朱永法;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李翔;;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研究——以山东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戚自科;;美国20世纪80年代供给管理政策实践研究——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荣幸;陈月;杨汇潮;;我国经济周期对非寿险承保周期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9 王欢;;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国刚;;Tapping excess capital in China’s banking system[J];China Economist;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辉;;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胡代光;;现代经济理论的思考与选择[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1978-1988)[C];1988年
4 焦方义;;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宏观调控策略[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5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邹东涛;谭忠真;皮修平;;论社会生产力的制度函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7 杨永华;;利用港澳台资和投资模式选择[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纪玉山;代栓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沈岱岱;孙久文;;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 份额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齐欢;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学;2011年
9 陶小龙;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郭承录;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佳旭;朝阳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孙刚;潍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王磊;天津滨海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宁银丽;甘南藏族自治州优势产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齐艳梅;内蒙古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于从朝;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森林;江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涛;云南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陆良县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9期
2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3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4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5 刘伟,许宪春,蔡志洲;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6 陈彦斌;;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何者更为重要[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7 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8 李巍;张志超;;直接投资开放对实际汇率、国内经济产出波动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9 卢二坡;曾五一;;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12期
10 汤向俊;任保平;;投资消费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J];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能民,汪应洛;通货紧缩及需求、供给的双重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5期
2 韩正安;我国近年乘数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3 王能民,汪应洛;通货紧缩及需求、供给的双重管理[J];消费经济;2000年04期
4 赵盈;;萨伊定律及其历史地位变迁——兼评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陈冬冬;杨春;;简述供应链管理中的供给管理及实施方法[J];现代商业;2007年13期
6 向子龙;;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府投资[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8期
7 吴晨映;;萨伊定律的发展与供给决定理论再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2期
8 贾康;;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J];理论参考;2011年04期
9 赵忠璇;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困境的政策思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刘茂松;论省级经济调控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4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6 方丽;;企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7 房东升;孔平;丁春红;;企业的“矛”和“盾”——浅谈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创新[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8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莉;武桂莲;;开发专利文献信息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家观 辛文;通信产业如何技术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孔德涌;从奥运比赛看我国技术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3 郝趁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4 曾冬菊;美国柔印印前制版协会授予柯达年度技术创新奖[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木早;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一梅;中星微:破译技术创新密码[N];国际商报;2006年
8 张缨;合肥技术创新应当辐射全省[N];江淮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德忠;创新搭起发展平台[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张秀娟;中冶京唐技术创新和开发水平快速提高[N];中国冶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3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粟;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2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7 张才明;石材工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8 邓光军;技术创新投资项目实物期权定价[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徐晟;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10 尹张浩;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22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2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