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测算新模型:中国的应用——基于比例效用理论视角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portional utility identity with price factor, a new grey income measurement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ata of 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 31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2 to 2011, the new model is tested and estimated by using the time-varying coefficient panel SU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grey income is 4368 yuan, the ratio of gray income to compliance income is 3: 10, the price level caused by grey income accounts for 16% of the current price level. The grey income accounts for 18.8 percent of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When the grey income is 00:00, the welfare situation of the residents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a rise of about 50 percent.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东北财经大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项目“新效用理论构建及应用拓展”(DUFE2014Q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12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首元;孔淑红;;中国农村居民效用测算研究——基于综合比例效用恒等式的检验及应用[J];财经研究;2012年09期
2 王首元;孔淑红;;新最优所得税模型探索:基于比例效用理论视角[J];财经研究;2013年05期
3 王首元;;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投资均衡关系的一个新模型——基于比例效用理论视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王首元;孔淑红;;新消费者效用理论及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5 朱小斌,杨缅昆;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J];统计研究;2000年04期
6 夏南新;地下经济估测模型及敏感度分析[J];统计研究;2000年08期
7 刘洪,夏帆;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定量估测——现金比率法的修正及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年10期
8 徐蔼婷;李金昌;;中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基于MIMIC模型和经济普查数据的新发现[J];统计研究;2007年09期
9 王小鲁;;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10 王首元;孔淑红;;新行为经济学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的一个延伸[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平;;内蒙古地下经济的统计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2 林伟林;收入分配与地下经济的相关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4期
3 李炳林;刘洪;;用灰色系统模型估测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4 蔡玉荣;用模糊逻辑方法估算地下经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易行健,杨碧云,易君健;我国逃税规模的测算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1期
6 苏飞;;改革开放后中国地下经济规模及其影响研究[J];西部论坛;2011年06期
7 魏志甫;;收入分配研究文献综述[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8 尹旭;;中国转型期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0年01期
9 《地下经济研究》课题组;;地下经济对投资的影响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静;我国隐性就业规模的灰色估测[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加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的中国现实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波;;无证经营取缔制度的法理研究[A];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0年
3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4 易行健;谢识予;;中国的M_1/M_2(1978~2002):长期趋势、水平和周期波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5 丁元;周树高;贾功祥;;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基于PVAR模型的比较研究[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皓;服务产出核算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义凤;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韩中;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燕飞;基于产权视角的企业内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戚磊;产业关联、资本产出率与软投入贡献[D];兰州大学;2012年
7 易行健;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熊鹭;中国逃避税规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杨昌军;黑色经济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徐蔼婷;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暖华;中国企业所得税管理效率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姗;伦理视野下税收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田永杰;制度特征变化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鹏;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冬梅;我国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郭勇;乌海市无照经营政府监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峥;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地下经济规模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白云霞;我国税收流失现状及治理[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戴蔚灵;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共部门员工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首元;孔淑红;;中国农村居民效用测算研究——基于综合比例效用恒等式的检验及应用[J];财经研究;2012年09期
2 王根蓓;;从出口优先与内需扩大走向中性贸易政策——出口导向与内需扩展政策的价格、销量与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2期
3 王首元;孔淑红;;新最优所得税模型探索:基于比例效用理论视角[J];财经研究;2013年05期
4 苏方林;李臣;张瑞;;省域城镇居民消费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7期
6 王首元;孔淑红;;新消费者效用理论及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7 李永友;丛树海;;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年05期
8 杨子晖;温雪莲;陈浪南;;政府消费与私人消费关系研究:基于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面板协整分析[J];世界经济;2009年11期
9 朱小斌,杨缅昆;中国地下经济实证研究:1979—1997[J];统计研究;2000年04期
10 吴涧生,左颖;关于中国开展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丁丁,叶航;理性与信仰——关于经济学研究边界和广义效用的讨论(二)[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2 李建勇;;实现信息效用的若干思考[J];理论月刊;2007年10期
3 钱津;;论效用与中间效用[J];学习与探索;2007年05期
4 张婷;;保险中的效用理论[J];上海保险;2013年08期
5 潘竞红;如何运用效用理论进行决策[J];中国物资;1989年06期
6 张根明;效用理论与投保决策初探[J];管理现代化;1993年04期
7 成盛超,谢如贤,,吴健中;效用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年12期
8 刘清华;西方效用理论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心转移[J];经济评论;2000年01期
9 汪丁丁;信仰的效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肖芸茹;效用理论及其在商品销售优化和保险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宋军;;市场效用细分的方法研究及其在营销上的应用[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周延风;黄光;;文化对营销作用机理的分析[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詹丽;杨昌明;杨东福;;基于效用理论的圈闭评价方法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余斌;;论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基本问题[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张捷;甘萌雨;都金康;;旅游者出游空间分布格局的效用模式的规范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燕坊;效用理论的基础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湖南农业大学 罗光强;改善外出务工效用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N];人民日报;2010年
3 丘海雄 李敢;国外多学科解读“幸福”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文凡;物欲消费观念之反思[N];中国包装报;2005年
5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张卫国;经济研究不能滥用数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中国银行安徽淮北市分行 董少广;要富裕还要幸福[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7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左根永;借经验效用测量方法纾解医改困境[N];医药经济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耿晓伟;决策的经验效用判断偏差的机制及校正[D];浙江大学;2007年
2 马婷婷;效用主义的争论与现状[D];浙江大学;2008年
3 董长瑞;投机消费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保明;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D];山东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俊杰;价格效用理论[D];西北大学;2008年
2 Monastyrnaya Alisa;收入效用和消费效用的替代:行为系数的分析和测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董雪艳;基于效用理论的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匹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颜丽华;效用理论下的再保险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李长峻;具有流动性风险的终端财富效用最优化问题[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施佳妤;随机区间收益市场下的稳健效用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刘小东;货币等效用测度研究及应用[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8 青亮;效用最优化的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郭珊;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来源与品牌建设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吕会茹;效用理论在保险中的应用[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4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2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