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8-11-18 18:14
【摘要】:自然灾害作为最难预测且破坏力最大的灾害类型之一,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探讨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阐释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反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指出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未必总是坏的影响;经济增长也会对自然灾害产生反作用;以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加剧了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防灾减灾,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destructive disasters, natural disaste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human attention. Natural disaster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o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anti-mainstream economic grow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points out that natural disasters will inevitably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ut not always bad. Economic growth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t the cost of over-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tensifies the occurrence of man-made natural disasters. Therefore, only by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we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better prevent and reduce disasters, thus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3SB0087) “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X43;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秦其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人的思想道德原因研究述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宋冬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5期

3 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J];灾害学;2008年02期

4 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3期

5 黄崇福;;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焦梦妮;窦法荣;王海山;程凤云;;密云县2011年7月抗御暴雨山洪的思考[J];北京水务;2011年05期

3 杜文忠;唐贵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胡荣才;颜涵;;中国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互动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武陵学刊;2012年02期

5 彭美玉;;农村土地制度的多样性选择[J];财经科学;2006年01期

6 殷孟波;贺向明;;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与实证[J];财经科学;2006年06期

7 马小勇;白永秀;;经济转型中农户非正规收入风险处理机制的变迁[J];财经科学;2007年09期

8 夏爽;谢士强;;转轨条件下我国农户投资理性的测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9 史晋川;战明华;;聚集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城市增长机制的重构——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古典模型的拓展[J];财经研究;2006年01期

10 黄海棠;;农民工返乡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锋;;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洪举;寇纲;孙巧利;石勇;;一种新的基于Simos过程和K均值聚类算法的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及实例分析[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段艳;;贵州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韩兆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责任及其影响[A];2013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柴健;王学良;;精细化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8 汪娟;黄迪;;浅析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空巢老人”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9 韩兆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责任及其影响[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年

10 王文军;胡晓曦;;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来自陕西的实证分析[A];《资本论》与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法宪;重庆市锰矿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赵彤;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许秀川;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差距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杨敬宇;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杨亮;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朱少洪;农户信贷约束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王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吴庆田;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连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2 金玉清;民勤县生态农业发展途径及效益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万佳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人才开发政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栾文建;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其对策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钟健;和谐社会视角下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衷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朱培巧;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长效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宗一;困境与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联寿;中国台风灾害及台风登陆动力过程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2年02期

2 邹志燕;李磊;;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广东园林;2007年02期

3 秦琴;谢伟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国际协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年07期

5 吴碧英;消除贫困要注重“人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0年08期

6 余达淮,银娟;道家思想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及其伦理价值[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柳玉芝;中国贫困地区农户经济收入差异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5期

8 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年01期

9 刘树坤;国外防洪减灾发展趋势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年01期

10 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J];现代哲学;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顺;;全国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科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减灾;1991年03期

2 王秀山;199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J];中国减灾;1994年02期

3 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4 教宣;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J];防灾博览;2002年02期

5 张业成,张春山,张立海;自然变异与灾害过程的社会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6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7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制定灾情统计标准的建议[J];中国减灾;2006年01期

8 ;江西省2006年1—12月自然灾害公报(摘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1期

9 ;自然灾害与防治[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2期

10 周国强;董保华;;江西省自然灾害状况及减灾对策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家其;;公元2010年前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宏观预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J.P.Bruce;;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黄蕙;温家洪;司瑞洁;尹占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晓清;汤懋苍;惠小英;李洁;;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李宁;吴吉东;张鹏;刘雪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情景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姚清林;;论自然灾害风险的主客二重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邹明;汛期,自然灾害警钟骤然响起[N];乐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何成军;自然灾害频发考验城建救灾体系[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震;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N];贵阳日报;2007年

4 刘新晖;提高全民抗击自然灾害知识水平[N];韶关日报;2007年

5 单士兵;“灾害反思”比“灾情盘点”更重要[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张晶;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急”中生智[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兆敏;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巨灾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N];工人日报;2008年

8 安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社会的进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张灿;加快整修堰塞湖和震损水库[N];四川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筱X;唤醒生命意识学会防灾[N];贵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沙克兴;台湾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机制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侯慧;应对灾变的电力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体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张瑞林;现代信息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贺辉路;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哈雨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谢彩云;新时期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0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40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