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Abstract]:Rising production costs, chang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s, falling investment yields and unsustainable export-led growth have brought China's economy into a "new normal".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new normal is the decline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emergence of hidden dangers of "stagflation", the reduction of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labor-intensive to capital-intensive and knowledge-intensive. And the demand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reased. Under the "new normal", China should appropriately reduce its economic growth targets, deepen reform, speed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mplement a policy mix of supply and demand expansion, and implement demand management. A combination of prudent or modest monetary tightening and fiscal expansion. For the time being, we do not recommend a large-scale expansionary policy, but rather a targeted "micro-stimulus" policy system based on supply management, supplemented by demand management, that guarantees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And to promot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Supply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reform, dem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fiscal policy, mainly reflect the government's industrial policy, regional economic objectives, and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oriented to lower the standard, which plays an auxiliary role in demand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2 吴振宇;;基于省际数据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钟经文;[N];经济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运国;;经济转型期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1年13期
2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与实证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文礼朋;郭熙保;;借用技术与资本积累型经济增长——兼论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异同[J];当代财经;2010年08期
4 张永军;;技术选择、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5 王德章;;黑龙江省进一步拓展城乡市场与扩大消费的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德章;赵大伟;杜会永;;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9期
7 李玲玲;张耀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8 刘林;;环境约束下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年06期
9 王坤;;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构建及测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10 王乐乐;吴殿廷;;中国宏观经济特征及其变化的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德章;杜会永;;消费需求变化与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岳阳;;十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盲点与对策[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阮艺华;;财政分权、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梁雄军;刘平青;林云;;经济转型中的国有、外资与民营企业领导方式调查——基于领导方式对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比较[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6 王周伟;李三奎;;金融竞争力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伊淑彪;产权安全制度与经济增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军超;发展战略、要素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失衡[D];复旦大学;2011年
5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翁媛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9 徐迟;中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智勇;人力资本、要素边际生产率与地区差异[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翔;基于要素供给视角的浙江省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3 刘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狄宣竹;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方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杜会永;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与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7 魏书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武萌玉;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技术结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9 徐田江;自主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张建秋;中国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的落差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f ;;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2 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3 朱启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深化机制研究[J];价格月刊;2006年04期
4 杨云;;论人力资本积累视野下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5 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6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7 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8 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07年15期
9 龚刚;陈琳;;供给推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财政政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10 贾_g;;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企业经济;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能民,汪应洛;通货紧缩及需求、供给的双重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5期
2 韩正安;我国近年乘数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3 王能民,汪应洛;通货紧缩及需求、供给的双重管理[J];消费经济;2000年04期
4 赵盈;;萨伊定律及其历史地位变迁——兼评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陈冬冬;杨春;;简述供应链管理中的供给管理及实施方法[J];现代商业;2007年13期
6 向子龙;;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府投资[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8期
7 吴晨映;;萨伊定律的发展与供给决定理论再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2期
8 贾康;;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J];理论参考;2011年04期
9 赵忠璇;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困境的政策思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刘茂松;论省级经济调控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晓西;;从提高执政能力来看完善宏观调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洪;;论我国城市土地供给的产权创新[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颜章雄;严志强;黄宗葵;;广西社会化耕地资源稀缺评价[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4 张洪;;城市土地供给管理技术的改进与定量化管理[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孟旭光;李香菊;;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友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消除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更需供给管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方烨;宏观调控:将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N];经济参考报;2010年
3 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高宇 杨慧;供给管理影响下的宏观绩效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晓午;“双防”替代“单防” 供给管理浮出水面[N];中国经营报;2011年
5 贾康;宏观调控应注重理性“供给管理”[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流动性尚无“拐点” “供给管理”药到病除[N];中国证券报;2010年
7 记者 柳立;2010年:应当从强调需求管理向同时强调供给管理转变[N];金融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乐 采访整理;“宏观调控当以供给管理为主”[N];中国经营报;2011年
9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流动性治理寄望“供给管理”新思路[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贾康;宏观调控应强调理性“供给管理”[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何继新;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葛颜祥;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分龙;论经济持续增长的财政政策支撑[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洪亚;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蔡宗顺;瑞声达公司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杨园;西安市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供给管理中的作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张丽娟;基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李晓雯;关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平与供给管理问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罗岚;CRM中的客户分群及分类的数据挖掘算法实现[D];四川大学;2005年
8 彭绪娟;中国西部水环境的改善与地区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9 张承兵;生态工业园的一体化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高兵;工程项目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2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7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