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地理因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6 06:33
【摘要】:地理特征对于城市的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择每个城市到十大港口的最短公路运输距离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变量,并详细检验了其作为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和外生性。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国际贸易量每提高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32%。在分别控制了政治文化、地理和FDI等因素后,结论仍具有稳健性。
[Abstract]:Geographical feat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itie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shortest road transport distance from each city to the ten ports as the tool variab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xamines its relevance and externality as a tool variable in detail.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ross-section data of 286 cities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cities in China. For each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er capita regio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creases by 0.132%. After controlling the factors of political culture, geography and FDI 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 is still robus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区域一体化、生产率增长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对广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分类号】:F75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新飞;舒元;;中国省际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2 马汴京;;头程运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1年04期

3 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4 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宏君;;内蒙古对外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2 李春顶;;出口与增长:中国三十年经验实证(1978-2008)[J];财经科学;2009年05期

3 毛其淋;盛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来自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4 袁冬梅;魏后凯;;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5 冯伟;;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6 于林;于良春;;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经济增长效应[J];当代财经;2010年06期

7 简泽;;技术外部性、工业空间组织与经济增长的地理结构[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8 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9 范红忠;王徐广;;对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度适宜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鸿阶;张元钊;;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及其政策建议——基于中国31省市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汴京;谢作诗;;FDI流入改进中国政府质量了吗?——来自120个城市的经验证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维奇;张茜;;股指收益率与利率的关系研究——基于状态转移ARCH的异方差识别法[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少军;刘志彪;;总部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李坤望;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绩效差异——基于行业特征的经验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8 毛其淋;盛斌;;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9 李磊;刘斌;胡博;谢璐;;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分配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10 黄玖立;黄俊立;;市场规模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军超;发展战略、要素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失衡[D];复旦大学;2011年

8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乔晶;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孟令岩;FDI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武梁安;市场规模与地区经济差距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4 张之杰;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杨焕;对外贸易、产业集聚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淼;中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7 王寅寅;地方政府收支、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珏;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演变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江;FDI对我国省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徐琼霞;人力资本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增林,安筱鹏,王利,王成金,王丽华,李亚军;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布局与优化[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2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3 黄新飞;舒元;;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2期

4 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5 姚树洁;韦开蕾;;中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6 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10 潘向东,廖进中,赖明勇;经济制度安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新;;影响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之因素探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周亚莉;陕西社会经济落后的地理因素及对策[J];新西部;1998年05期

4 达隆·阿赛莫格卢 ,初习;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5 胡振华;;温州经济奇迹中的地理因素[J];经济导刊;2008年05期

6 曾艳红,蔡述明;明清时期汉口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陈长春;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的初探[J];人文地理;1996年01期

8 耿邦昊;;对欧盟经济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8期

9 方颖;赵扬;;寻找制度的工具变量:估计产权保护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10 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作权;;美国经济时空演化:谁主沉浮?[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2 贺东伟;谢金鹏;;地理环境禀赋、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从“李约瑟之谜”和“韦伯命题”的解读看中国经济的历史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梁卓平;;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思考[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熙玲;专家指出:中国更愿意直接投资俄罗斯经济[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2 李宽宽 苏小和 小爪;钱颖一 世界是平的么?[N];经理日报;2006年

3 瑞士驻华大使 丹特·马提内利;多元化造就了今天的瑞士[N];国际商报;2007年

4 武兵;两大项目创造深圳南山未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书记 赵文彬;城区经济发展的关键[N];湖南经济报;2003年

6 古燕萍 作者系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须政策扶持[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记者 王海达;重庆有望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N];重庆日报;2008年

8 邓聿文;均衡发展权利是减贫重要途径[N];东方早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范利祥;江苏:25000亿沿江开发 苏北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郑恺;两大项目创造南山新未来[N];深圳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虞光;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FDI区域聚集演化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2 梁俊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互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1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81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