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吉林省经济增长来源和技术扩散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6 06:36
【摘要】:吉林省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其增长来源差异明显,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技术进步扩散效应能促进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该技术扩散效应具有记忆性。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不仅来源于域内技术扩散和国外技术扩散作用,也依赖于自身的研发与创新。吉林省应结合地区技术禀赋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来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增长。中部地区应采用多种途径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并充分发挥对其他地区的技术扩散作用。东部地区应依托长白山资源和边境区位条件,优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西部地区应主要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快速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Abstract]:The variation trend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sources of growth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angchun and Jilin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echnology level in other regions,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technology has memory effec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various regions not only comes from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region and abroad, but also depends on its own R & D and innovation. Jilin Province should choose the path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technology endowment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Jilin Province. 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adopt various ways to rais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other regions. The eastern region should rely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 resources and border location conditions,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advantage industri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mainly by capital-embodi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quickly realize the upgrading of technological leve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8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A79001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036);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44)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ZZ037)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ZZ1101)
【分类号】:F127;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01期

2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3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4 舒元;才国伟;;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5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年12期

6 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10期

7 马秀颖;马敏娜;王志涛;;基于多元化视角的吉林省工业化进程测度分析——兼论吉林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J];税务与经济;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葛和平;曹家和;;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R&D)投资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陈文江;周亚平;;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周晓唯;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10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涛;李廉水;;江苏省不同区域间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收入差距分析——以无锡市、泰州市、连云港市三个典型城市为例[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8 段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地区差异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9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冷雪峰;于英川;;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键;萝卜生产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宋委倩;诸城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文举;周辉;;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联动与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的相关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2 陈耀;陈钰;;中国工业区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龚映梅;顾幼瑾;;云南省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2期

4 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年08期

5 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6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7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8 王绪苓;;浅析拉美和英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03期

9 王雷;;对江西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分析与判断[J];求实;2007年03期

10 杨目,赵先信,钟凯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J];改革;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松,安义中;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02期

2 张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5年12期

3 范方志,杨超;企业、政府与产业结构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1期

4 彭慧蓉;;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中国自主创新制度选择[J];理论月刊;2006年11期

5 王紫菀;;浅析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J];内江科技;2007年07期

6 汪武芽;;浅析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3期

7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娜娜;;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甘肃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10年08期

9 郑友敬;潘小松;;竞争、开放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因——对澳大利亚考察的基本结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3年10期

10 冯树恩;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J];学术交流;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娅玲;;如何保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索洛增长模型的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3 陈宗胜;顾颉;;技术进步与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梁东黎;;初次分配的要素投入结构视角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智勇;;再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魏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研究:技术进步路径的视角[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7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8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董西明;董长瑞;安家琦;宫丽华;吴书光;张英;王丽梅;;山东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分析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10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连升;“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研究述评[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玉亮;技术为王[N];河北日报;2011年

3 刘琴;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4 记者 常虹;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N];秦皇岛日报;2006年

5 记者 谭江琦;技术进步活跃期来了[N];四川日报;2006年

6 记者 王漪;今年北京重大项目主打“高端高效”[N];北京商报;2009年

7 马晓芳;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记者 阿芳;依托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9 河北省邯郸市财政局局长 牛金禄;助推技术进步 发展现代产业[N];中国财经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新华;巨野 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N];菏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3 丁娟;技术跨越:基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卢忠宝;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余泳泽;我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王瑞涵;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8 许春明;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尚骜;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贤军;地方政府与区域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宣希;由“边干边学”模型试析中国“边干边学”潜力产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学英;制度创新与美国“新经济”[D];河北大学;2001年

7 裴旭东;中国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广成;教育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陶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速江苏技术进步的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10 朱旭森;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8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8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