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

发布时间:2019-01-02 15:47
【摘要】:对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是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和指导.在分析现有研究现状,总结了定量研究两类思想的基础上,论文结合TOPSIS思想和灰色关联理论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新的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引入理想规划值,运用相对距离比来衡量区域系统发展度;运用各个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子系统间的拉动因子,进而得出理想发展度和协同度,弥补了距离协同模型的两处不足.利用此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协同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程度较低,发展度远远低于协同度;经济子系统对其它子系统有显著拉动作用,同时是皖江区域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Abstract]: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regional synerget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guidance of promoting regional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two kind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ideas,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distance cooperative model with TOPSIS and grey relation theory, and constructs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gree of region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method, the ideal programming value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lative distance ratio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g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Th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of each subsystem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ull factor between subsystems, and then the ideal development degree and synergy degree are obtained, which make up for the two deficiencies of the distance cooperative model. By using this method, the autho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belt of Anhui River.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degree of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belt of Anhui River is on the rise, but the degree is low and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is far lower than the degree of synergy. The economic subsyste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ulling the other subsystems and is the bottleneck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hui River region, and the undertak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nhui River reg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2012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2020503033) 2012年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12020503033)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潘开灵;白列湖;程奇;;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郑广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系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王英;;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FDI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5 杜志平,穆东;系统协同发展程度的DEA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年01期

6 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尹国耀;;乌鲁木齐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翟仁祥;李敏瑞;;江苏省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4 谢友才;;浙江省地区经济结构效率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5 刘奕;贾元华;石良清;;基于DEA模型的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宋加升;;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及其运行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7 彭生顺;刘静;;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8 吴旭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9 肖根如;程朋根;潘海燕;陈斐;;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8年01期

10 韩书成;濮励杰;;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郑春东;周雪;;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对策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闫卫阳;;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周勇;许倍慎;刘训芹;;基于协调度理论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尹洪英;徐丽群;黄晶;;动态交通控制分区探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业旺;;基于DEA的武汉城市圈物流效率差异性比较分析[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郭存芝;罗琳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9 薄婷婷;王昭;曹景林;;天津市制造业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10 蒋红梅;魏勇;;一类对数型强弱化缓冲算子的构造及应用[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小峰;面向船舶制造协同物流网络的资源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卫平;“需要体系”视角下企业协同满意战略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晓东;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协调关系评价模型及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夏伟怀;铁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陈海涛;基于供应链的中国石油资源安全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志梁;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齐一鸣;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协调规划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广谋;盛昭瀚;;指标特性与DEA有效性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2 朱乔,盛昭瀚,,吴广谋;DEA模型中的有效性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3 穆东,任一鑫;矿产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4 穆东;阶段C—D前沿生产函数的DEA估计[J];系统工程;1995年05期

5 徐晓虹;;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9期

6 孟庆松,韩文秀,金锐;复合系统“面向协调的管理”的概念模型[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叶民强,张世英;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8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孟庆松,韩文秀,金锐;科技—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钱雪亚;;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源于FDI?——析二次统计误差的形成[J];统计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启松;青岛港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胡寅龙;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年

3 谢章澍;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98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98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