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良性与恶性“通缩”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对近期中国经济趋势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9-02-15 03:10
【摘要】: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虽然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以上),但仍属较高增长(近3年分别为7.7%、7.7%、7.4%),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近3年CPI分别为2.2%、2.3%、2%),更为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目标(2014年提前3个月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可以说出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组合状态,形成了与"滞胀"相对应的"长缩"。从理论上来说,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的组合状态下出现的"通缩"是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通缩"是由于供给扩张所导致。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所形成的扩张效应导致的"通缩",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如果是由于需求萎缩导致的"通缩",相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所谓恶性通缩。~①对于良性通缩,政策上无须多虑,对于恶性通缩则必须予以扼制。我国经济现阶段,既存在需求疲软的恶性通缩冲击,也存在供给扩张的良性通缩冲击,因此,可能出现多种复杂局面,或者出现需求萎缩的负面冲击效应显著大于供给自然扩张的效应,形成通货膨胀率下降,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下降,有"缩"无"长";或者出现后者大于前者冲击,形成通货膨胀下降,同时经济增长率上升,有"缩"有"长",或者出现两者对经济增长冲击作用相等,使得经济增长率不变,但同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不同局面对宏观调控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2015年中国的总需求变化和总供给变化,对宏观经济态势和特点作出判断,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2014,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historical average (more than 9%), but it is still a relatively high growth rate (7.7% or 7.4%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ation rate was maintained at a low level (CPI was 2.2% and 2.3% respectively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employment target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3 months ahead of 2014).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higher growth and lower inflation has formed a "long contraction" corresponding to stagflation. In theory, "deflation" in a combination of low inflation, high growth, and low unemployment is benign, mainly because of supply expansion. "deflation" due to the expansionary effects of reduced costs and increased efficiency on the supply side, corresponding to an increase in economic growth and a decline in unemployment; If it is "deflation" caused by shrinking demand, it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line i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rise of unemployment rate, that is, the so-called "malignant deflation." ~ 1 for benign deflation,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too much about it, but for malignant deflation, it must be curbed.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economy, there is both a vicious deflationary shock of weak demand and a benign deflationary shock of supply expansion. Therefore, there may be a variety of complex situations. Or the negative impact effect of demand contraction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natural expansion of supply,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inflation rate, and the decrease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which has "contraction" and "no growth"; Either the latter is larger than the former,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inflation, while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rises, with "contraction" and "long", or the impact of both on economic growth is equal, making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unchanged. But at the same time inflation rate drops, different situation has different request to macroscopical contro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total demand and supply changes in 2015, makes a judgment on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伟;;财政、货币政策反方向组合与宏观调控力度[J];经济学家;2014年11期

2 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1期

3 黄燕芬;尚莉;;房地产市场:政府干预逐步弱化 市场手段愈加凸显——2014年我国房价波动与2015年房地产市场展望[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年01期

4 高睿;;油公司团队建设的“新常态”——以胜利油田鲁胜公司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任保平;宋文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制约因素[J];学术月刊;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2 吴振宇;;基于省际数据的潜在增长率测算:前瞻至2020年[J];改革;201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钟经文;[N];经济日报;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2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22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