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7 08:17
【摘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中部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可持续发展性与发展协调性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和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第三章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参照中部六省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确立了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本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人口子系统和环境资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25个指标。第四章是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从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态势比较中得到中部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第三章建立的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大量数据,运用熵权法,,结合发展可持续系数和发展协调系数,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五章针对中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展望。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ushered in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has brought heavy pressur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began t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how to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central reg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model, which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but also does no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gener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makes u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and analy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e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deas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and refers to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scholars in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established. The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ystems: economic subsystem, social population sub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subsystem, with a total of 25 indicator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northeas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establish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data,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e fifth chapter,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s this paper and looks forward to i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庆和;施国庆;邱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12期

2 石碧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战略选择[J];中州学刊;2005年05期

3 勒系琳;;包容性增长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叶厚元;冯静;;中部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年09期

5 曹庭珠;;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J];当代经济;2009年13期

6 李婧;张钰坤;;浅析“中部崛起”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1期

7 石晓峰;;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J];沧桑;2011年01期

8 周丽莉;杨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对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年06期

9 柳键;邱国斌;;中部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10 邓伯军;;中部崛起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湖;;现代服务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探讨[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涂季康;;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斐;俞彤晖;王鑫磊;;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甘筱青;高阔;;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亚林;袁声莉;;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兼论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红玉;崔玉哲;吴冬梅;;辽河滩海中部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陈松林;;中部地区崛起中煤炭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其乐;陈怀亮;邹春辉;;加强生态气象服务 助推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吴勤学;王晓芳;;开发服务外包产业: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契机[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昌民;11场论坛精彩纷呈[N];山西日报;2011年

2 记者 蔡钧庭;宜昌市代表团抵皖参会[N];三峡日报;2009年

3 ;促进“中部”崛起[N];光明日报;2005年

4 河南省鲁山县副县长 茹广欣;中部地区发展需要县域联合[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明贵栋;力促东中部对接 “万商西进”春潮涌动[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高亢;我省9市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N];河南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学军;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文件精神 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N];黄山日报;2006年

8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李世顶;国家宝藏:引“凤”兴省之基[N];经济视点报;2007年

9 马天禄;深化中部的金融改革[N];金融时报;2006年

10 宜萍;中部崛起 创新是关键[N];金融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泽洲;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宋荣兴;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李仕兵;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龙振永;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大海;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及成本效率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景影;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环境法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玮琼;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张厚珂;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张智先;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区域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肖海兰;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飞;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8 沈向峰;我国中部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78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78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