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Abstract]:The effec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analyzed from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the vertical angl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high or the coal consumption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high, but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an be effectively achieved by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second industry ha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its internal structur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the industries of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liminating the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implement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mproving the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ike,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青岛光大银行开发区支行;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KRM15) 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国际合作项目(skzd11018)
【分类号】:F121.3;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2 武晓霞;梁琦;;集聚经济的空间演变及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长三角服务业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韩坚;盛培宏;;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部15个省(市)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5 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6 郭朝先;;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7 徐成龙;任建兰;巩灿娟;;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2期
8 李宾;周俊;田银华;;全球外部性视角下的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变迁[J];资源科学;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8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9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10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娜;顾凯平;;中国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现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2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3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4 毛健;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5 周华蓉;;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J];当代经济;2008年09期
6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8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9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10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49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9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