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格局协调发展研究
[Abstract]:The disequilibrium index,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its inconsistency index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of economic distribution tends to weaken.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both show a circular structure pattern with Harbin City as the cen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and moderate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most areas lags behind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uld continu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pulation should be further concentrated to the central cities in the province, county central towns and other key development areas, to promote the cross-regional rational flow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forest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of the Great and small Xinganling Mountains,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flow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forest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patte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asonable population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and economic lag areas, and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policies in economic polarization areas and economic front areas should be relaxed, so as to realize 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patter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招标课题(HRK-PC201206)
【分类号】:F127;C9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正;武友德;蒋梅英;;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2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3 周孝华,叶泽川,杨秀苔;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4 李泽红;郭文杰;董锁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5 仲崇玺;周跃志;;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6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7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8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9 周艳;涂建军;卢德彬;阎晓;武京涛;;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文俊;钱玉皓;;江苏沿海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2 王俊朝;韩丽娜;;芜湖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曹俊文;李真;祁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0期
5 刘绍文;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郑晔;;农村投资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刘光德,李其林,黄昀;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8 赵翠薇;濮励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9 ;Model Mod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lative Resource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年02期
10 张彬斌;;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栋昌;周腊梅;;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及其转移的绩效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洪菊;;论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原因[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娅;曹婕;;试析毕节试验区发展20年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以黔西县为个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丽;项雅玲;袁锦方;;三峡库区农田的化肥面源污染状况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侯红娅;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劳动力迁移选择行为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洪娜;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莹;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伟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朱雅丽;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邹韬;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静;人口老龄化与老龄服务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文基;人口增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婷;基于随机死亡率模型的长寿债券定价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小平;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兰州大学;2011年
10 于海艳;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梁勤欧,祝国瑞;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3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4 马仁锋;王筱春;刘修通;;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5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6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7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8 曹有挥,李海建,陈雯;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竞争格局[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9 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10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胜,郑伟才,张平,沈鸿;兵团人口分布状况对小城镇建设影响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5年03期
2 黄荣清;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J];人口研究;2005年05期
3 张子珩;史云亘;周文芬;梅显凯;;哈尔滨市人口分布问题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骆为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5 封磊;洪伟;吴承祯;范海兰;孙刚;宋萍;;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闫庆武;卞正富;;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的人口分布的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08年05期
7 吕昭河;;论人口分布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现途径[J];人口与发展;2008年05期
8 韩桂兰;孙建光;;新疆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发展分析[J];新疆财经;2010年06期
9 聂芹;;山东省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10 李为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分布变动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连均;张晶;姚长青;侯晓慧;张大鹏;;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文钰;;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研究: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视角下我国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一致性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江波;;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特点的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温家洪;施敏琦;Jianli Liu;Youqin Huang;孟庆洁;丁金宏;徐慧;;中国的沿海低地及其人口分布[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余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分布特征成因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刘琳;张宝秀;;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资源空间配置关系探讨[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10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文军;人口分布与城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N];西藏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徐生林;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东方城乡报;2011年
3 记者 王昕;人口分布中间稠密南北稀疏[N];西安日报;2011年
4 记者 周芝敏;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来我市调研[N];黑河日报;2011年
5 苏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N];中国人口报;2011年
6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7 吉强;我省人口分布呈“南增北减”[N];新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荔;北京人口分布失衡[N];北京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张晓鸣;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文汇报;2011年
10 记者 谢靓;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优化流动人口分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曹丽;中国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晚成;人口分布与交通能耗及相关碳排放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坤;吉林省人口分布变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叶舒静;广东地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正广;空间尺度与人口分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王志伟;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空间化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江琴;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人口分布及变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言迎;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变动特征及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3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0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