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及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14:00
【摘要】:二战以后的四五十年里面,以日本作为头雁的雁形分工模式带领着东亚地区国家飞速发展,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东亚奇迹”。随着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雁形分工”模式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在新的分工模式下,区域内的分工是沿着产品的价值链来完成的,给东亚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产业升级与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贸易品,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口号,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目标。全面参与东亚分工网络二十多年,有人说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有人说我国依然在生产着大量的附加值低的贸易品,这里存在着一些争议。 本文利用技术差距、产品生命周期、生产阶段分工等产业转移理论对东亚分工网络的形成、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对新型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特点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逐步发展成为以零部件贸易为主的产业内的分工网络、同时也是一种三角贸易网络,当然这个网络过度依赖于外部市场和国际直接投资。在研究区域内零部件的贸易时,笔者选择SITC第七类产品的四分位码下贸易品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零部件及成品的贸易量和结构的变化。 东亚区域分工网络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到底有多少作用呢?作者在第四章里面首先运用Lall(2000)的技术含量分类法对中国的出口品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品的技术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技术结构,鉴于Lall的分类方法没有考虑零部件与最终产品的技术差别,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品所包含技术含量的变化,笔者又重新运用樊纲的产品显示技术附加值法(RTV)对所有的三分位产品历年的技术含量进行重新分类,重新计算出来的技术结构显示,我国现阶段出口品更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技术结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仍然很低。从总体技术结构来讲,贸易品技术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近几年,升级速度逐渐在放慢。 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一些制度政策、发展思路方向上面的一些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31;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丁;;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及意义[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2 欧定余;陈维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的“FDI—贸易关联”——基于中国数据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1期

3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4 温北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及其态度[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5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12期

6 郑京淑;李佳;;“后雁形模式”与东亚贸易结构的变化[J];市场论坛;2007年03期

7 陈勇;;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8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9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10 赵曙东;日本首雁效应的衰落——对雁行模式的再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友德;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丹;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静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璐;中国与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特征的演变[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文娟;实现东亚区域内贸易结构再平衡[D];辽宁大学;2011年

3 徐璐璐;东亚产品内贸易模式及中国的应对策略[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1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21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