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激化,保证经济与水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缓解这种矛盾具有战略意义。从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研究是制定区域水资源发展规划、实现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模拟与协调控制的基础。论文以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协调评价模型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协调性,以山东省为研究实际背景,探讨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首先进行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现状分析,并通过信息熵测度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集中度逐渐增强,用水结构发展均衡,不在受单一用水的影响。通过格兰杰检验模型来确定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公式的计算方法,建立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山东省,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由弱协调向中等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到水环境因素,采用集对分析联系度计算的同异反态势度排序方法,参照生长曲线公式,提出了协调发展指数公式,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模型,该模型应用于山东省实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呈现弱协调的状态。经上述两个模型在山东省的应用对比分析得出水环境因素使得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协调性减弱。结果表明,基于集对分析的协调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计算过程简便,可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协调评价 产业结构 用水结构 集对分析 态势度 耦合协调 山东省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TV213.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5-16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16-19
- 1.2.1 产业结构研究16-17
- 1.2.2 用水结构研究17-18
- 1.2.3 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关系研究18-19
- 1.3 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相关概念和理论21-36
- 2.1 研究区概况21-23
- 2.1.1 山东省经济概况21-22
- 2.1.2 山东省水资源概况22-23
- 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的建立23-28
- 2.2.1 信息熵理论23-24
- 2.2.2 格兰杰因果检验过程24-28
- 2.3 协调发展评价模型28-31
- 2.3.1 协调发展理论28-29
- 2.3.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29-31
- 2.4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31-34
- 2.4.1 集对分析理论31-32
- 2.4.2 协调评价过程32-34
- 2.5 小结34-36
-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36-50
- 3.1 山东省产业结构分析36-41
- 3.1.1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6-39
- 3.1.2 产业结构信息熵分析39-40
- 3.1.3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40-41
- 3.2 山东省用水构分析41-45
- 3.2.1 用水结构现状分析41-43
- 3.2.2 用水结构信息熵分析43-44
- 3.2.3 用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44-45
- 3.3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熵值因果关系检验45-48
- 3.3.1 产业结构熵与用水结构熵的关系45
- 3.3.2 信息熵的Granger检验45-48
- 3.4 小结48-50
- 第四章 山东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50-61
- 4.1 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0-53
- 4.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50-51
- 4.1.2 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51-53
- 4.2 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53-55
- 4.3 基于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55-58
- 4.4 评价结果分析58-59
- 4.5 小结59-6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结论61-62
- 5.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玲;李宗礼;于静洁;;宁波市用水结构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9期
2 马黎华;康绍忠;粟晓玲;;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1期
3 潘雄锋;刘凤朝;郭蓉蓉;;我国用水结构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4 粟晓玲;赵晨;马黎华;;关中地区近20年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5期
5 王小军;张建云;贺瑞敏;王炎灿;;区域用水结构演变规律与调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6 刘晓霞;解建仓;;山西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J];系统工程;2011年04期
7 王翔;;广东省流域用水结构系统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许士国;吕素冰;刘建卫;张世博;张柏良;;白城地区用水结构演变与用水效益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4期
9 赵菲菲;刘东;于苗;于新伟;;建三江分局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10 蒋桂芹;于福亮;赵勇;;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度评价与调控——以安徽省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磊;林启才;孟小宇;李怀恩;;关中地区用水结构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马德明 通讯员 孙雪峰;我省用水结构呈现“三增一少”趋势[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孙雪峰;河北用水结构呈现“三增一少”[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记者 俞亚军 郑秋丽;北京用水结构发生变化[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佳;北京:以用水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N];经济日报;2009年
5 民革界政协委员 葛伊均;我市极度缺水 用水结构亟待调整[N];洛阳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慧;北京:产业升级做足“水”文章[N];光明日报;2009年
7 特派两会记者姚建;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水利厅副厅长董新光:调整用水结构 保护水资源[N];中国黄金报;2011年
8 省水利厅厅长 许文海;抗旱工作要努力实现“以抗为主”到“防抗并举”的转变[N];甘肃日报;2007年
9 魏晓鹏;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强水资源监管[N];人民代表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黎华;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的数据驱动模拟及缺水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