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6 13:54
【摘要】: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共同演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共同演化理论,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模型;并运用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相应的序变量,形成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两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演化过程表现为持续提升和往复波动并存,总体演化水平较低且东西部差距明显。
【图文】:

梯度分布,水平分布,变化趋势,省市


·90·科研管理2014年3.3结果分析依据表4,可绘制出2007-2010年全国30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共同演化度变化趋势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特征。处于第一梯度的地区为广东、江苏两剩以广东为例,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储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广东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广东省的现代制造业①发展迅速,产出效率显著提升,从而在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注:①现代制造业是指运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并促进产业发展的制造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形成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能力的制造业。其以技术和知识投入为基本特征,实质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其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31-33]。图2不同地区2007-2010年共同演化水平分布变化趋势图Figure2Thetendencychartoftheco-evolutionlevelduring2007-2010amongdifferentprovinces处于第二梯度的地区有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四省市。相比于第一梯度的两省,以上四省市居于次席也情有可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首先,定位不同。如北京、上海两地,一为政治中心,一为金融中心,区域发展的目标并不单单注重于经济与技术的协调,而是另有侧重,如上海更多的将是偏重于提供金融服务,成为贸易中心等;其次,基础不同。如浙江、山东两省,经济发展分别以小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为主,它们的制造业基础与以利用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江苏相比,确有不足。但综合而言,以上6省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科教资源和良

均值分布,均值分布,省市


峡焖俣鹊姆⒄?三为以甘肃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在较低的层次上形成了共同演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其次,以广东、北京和上海等为代表的19个省市,呈现出共同演化水平高低往复的波动现象。由于影响这些省市共同演化程度的因素众多,如外部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等,且不同区域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由于所涉省市及范围较广,本文就不一一作分析,不同区域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详细分析,可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对象。从近4年两系统共同演化的均值分布来看(图3),我国大部分省市两系统的共同演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高于0.8的仅有江苏和广东两省;而低于0.3的却有17个省市之多;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省市之间的层级断层较为明显,特别是前3个等级之间,均达到0.2的程度。而且综合来看,共同演化程度较好的省市几乎全位于东部地区,而排名最后的一批却扎堆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差距明显。这一现象与许多学者研究所得的结论及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现状是一致的。长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受到经济、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影响,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人才等都呈现出密集扎堆于东部沿海城市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共同演化程度居于前六位的省市,除北京外都地处东部沿海。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共同演化发展程度普遍落后。图3各地区四年共同演化度均值分布Figure3Thedistributionofthemeanvalueamongdifferentprovinc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混合治理机制及其绩效评估研究(71172213)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虚拟R&D组织研究(09YJA630153)
【分类号】:F276.44;F224;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实证和战略——基于供给视角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2 王缉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构架[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3期

3 刘伟,李绍荣,黄桂田,盖文启;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3期

4 金碚;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5 史丹,李晓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2期

6 千庆兰;陈颖彪;;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7年01期

7 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8 马永红;;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5期

9 张福军;;共同演化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年03期

10 王泽宇;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方,黄兆雄;易经、三十六计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一方;;易学与现代科学基本原理的一致性,量子易学和易热力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侯德红;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唐建倦;;多维统一: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刘丽敏;;灾变危机管理社会协同制度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6 安福仁;;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碳锁定挑战[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2期

7 段存广;李建昌;;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第华;;社会资本:乡村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变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鹏;张剑波;;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探讨——以绿色技术创新为视角[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10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汤兆云;;风险管理中的社会协同问题——基于人口风险管理的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伟;;基于协同论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曾健;郝海燕;;滇池污染与水体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模型构建[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秀梅;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6 段利忠;谢丽云;段古满;卢奇;牧原;;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研究与灰色关联分析[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廖园园;集群治理机制论[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鑫;中国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静;农村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玉成;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马腾;天津“三维”物流集散网络的系统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鹏飞;人力资本对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贡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峰;成都市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发展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崔红伟;基于生态理论的产业集群动态平衡研究[D];五邑大学;2010年

9 陈荣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艳丽;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黄桂田,李绍荣;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赵弘;以总部经济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5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6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7 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肇博,宋欣茹,王圣云;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8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9 盖美;田成诗;;辽宁沿海经济发展与近岸海域环境的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6期

10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军;;不同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宏程;仝允桓;;产业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路径的共同演化研究:中外PC厂商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2期

3 王核成,赵丽娟,宋士显;长期竞争优势:知识、能力、产品的共同演化[J];企业经济;2005年08期

4 赵丽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J];软科学;2006年06期

5 唐飞;韵江;;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同与行为[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5期

6 刘志高;王缉慈;;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郑军;;企业边界与企业能力的共同演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8 马涛;;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及影响[J];学术月刊;2009年11期

9 鲁明勇;尹贻梅;;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演化——基于湘鄂渝黔边区的案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10 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凯南;;个体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一个新的理论探索[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孔维强;王承云;;中国网游产业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韩立丰;王重鸣;;基于创业视角的组织变革与市场过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王龙;伏锋;陈小杰;楚天广;谢广明;;群体行为与自组织合作[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徐丹;纪永军;于惊涛;;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龚向虎;朱宪辰;;编码系统、互动场景与局部知识演化[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佘碧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欧洲”与“西方”绽现多重面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CNE记者 段贵恒;要做全世界最好的光伏逆变器[N];中国电力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祥勇;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的共同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王翔;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理论和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赵正龙;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松林;复杂网络结构平衡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5 黄凯南;企业和产业共同演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海峰;复杂网络上个体的不同行为导致多样的整体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白景坤;组织惰性的生成与克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8 姜晨;技术变迁的间断性平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梁益琳;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融资约束与信贷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王晓健;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志斌;自创生的生命与具身生成的心智[D];吉林大学;2014年

2 汉鑫;社会网络与多维观点的共同演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辛海滨;基于复杂网络的组织合作模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勇;物流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郑素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单利娜;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组织印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樊莹;基于共演理论的餐饮业态创新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崔娜;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7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27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