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7 13:25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对能源消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就业—产业协调度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及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基础。首先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对就业—产业协调度和能源消费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刘易斯模型与拉—费模型、帕西内蒂对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研究和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以及能源诅咒理论,,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其次,本文综合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发现广东省就业保持稳定,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但是,依旧存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离、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第三,通过对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能源消费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指标的分析,进一步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就业—产业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的就业—产业协调度做了铺垫。 第四,在检验各变量的相关性部分,本文首先对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各指标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在通过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再对三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证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变量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之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和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电力消费量之间、其他能源消费量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之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其他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第五,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这三个系统的两两作用关系和作用的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总结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这三个系统的两两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的就业—产业协调度进行了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的就业—产业协调度与不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的就业—产业协调度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1985年至1997年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自1997年至2011年,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倒U”型结构。 最后,笔者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提高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政策建议,以供相关的部门参考。
【图文】:

就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函数计算


图 5-1 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评价函数计算结果从图 5-1 中可以看出,在 2002 年之前,广东省基本处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状态;自 2002 年至 2011 年,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滞后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发展,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一方面说明广东省就业政策围绕产业结构所作出的调整非常及时并且卓有成效,就业结构转变到位,人才供给充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广东省产业政策转变力度较弱,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在创造相同产值的情况下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更多。因此,未来广东省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还应加大政策力度。9851 9816 9871 198 9891 190 91 921 9193 941 195 961 197 9198 91 020 012 202 032 204 205 062 207 082 092 0210 0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4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正贤;翟有龙;王克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1997—1999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之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余国合;吴巧生;;人文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关性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古丽娜尔·玉素甫;;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新疆为例[J];求索;2008年04期

4 高新才;仵雁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求索;2009年03期

5 张琳;何炼成;;我国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6 谭忠富;宋艺航;;北京市能源、经济协调关系分析与需求预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江景星;;湖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刘杰;;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对农村家庭妇女时间分配的影响——来自贵州织金县的调查数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郭纹廷;从结构角度透析我国能源瓶颈问题[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袁鹏;程施;;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海勇;苍大强;;21世纪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级能源向高级能源的转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陈春华;路正南;;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范亚雯;徐才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区域研究[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8 吴敬锐;杨兆萍;;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世界分地区、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10 吴钟瑚;;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N];福建日报;2007年

2 记者 康行远邋通讯员 刘红霞;煤炭消耗比重下降11%[N];黄石日报;2007年

3 蒋悦音;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隐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周大地;世界和中国面临多重能源压力[N];国际商报;2006年

5 刘君;中国能源领域面临四大挑战[N];南方周末;2006年

6 拜婷;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分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7 记者金江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不理想[N];工人日报;2003年

8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黄晓芳;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N];光明日报;2011年

9 华文;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升转降[N];中华建筑报;2007年

10 通讯员 李江辉;央视二套播出西气东输报道[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新东;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罗斐;基于协同论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火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4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冯等田;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规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程胜;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及能源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谢品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郭琪;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理;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黄燕文;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钟伟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陈瑞珍;经济与能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6 马红燕;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移的Markov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7 杨娟;北京市经济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8 侯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李蓬勃;中国能源效率及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王鹏;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7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27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