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拓展聚类模型层级划分的角度

发布时间:2019-09-02 10:42
【摘要】: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首先,基于层级划分的角度,本文对现有聚类方法进行了拓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区域创新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层级划分,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差异;其次,在分类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并且技术创新对全国和分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最后,依据实证结论给出提升创新能力的初步政策建议。
【图文】:

变动趋势,创新能力


地区构成,共同特点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创新活动主要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大部分省(区)市的经济发展处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阶段。3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与因素分析3.1创新能力地区差异的动态分析创新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区域之间创新水平的差异和创新发展模式也会随时间更迭而变化。为了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五类地区创新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以每一类地区每一年份为分析单位,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分析变量,其中每类地区每年的各指标值是通过对所属地区的指标值取平均值所得。五类地区的综合创新水平走势如图1所示。一-领先区一*发达区 每每区一t追赶区一一—后区2 m ‘ - ^1.5 '^, i“~‘~—‘0.5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0.5■—‘ .-…-.一 “! -■-g, ^ _ "k n 家-1-"一图1五类地区综合创新能力变动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五类地区之间综合创新水平的极化差距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创新的变动趋势变化较大。具体来看,领先区保持年均7.3%的正增长率,这一趋势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9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领先区的创新增长水平高于发达区,但创新的绝对水平低于发达区;2009-2011年为第二阶段,较高的绝对水平和较快的增长水平使得领先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超越发达区,,代表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最高水平。发达区的综合创新水平呈现负的增长趋势’并且十年之间下降幅度高达29%,说明知识创造能力并不决定一切,创新资源的高度集中并不等同于高效的创新效率,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合理分散布局将产生更高的配置效率.中等区、追赶区和落后区的变动趋势十年之间几乎未发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数据挖掘研究中心;台湾辅仁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3&ZD1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TJ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0201139)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12LD001)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建新;刘幸峗;;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省际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2 杨屹;薛惠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3 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4 郑兵云;;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02期

5 肖泽磊;李帮义;刘思峰;;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聚类方法探析及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5期

6 吴先华;唐新川;于波;吴加琪;;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1995-2006[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06期

7 陈青青;龙志和;林光平;;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2期

8 朱建平;陈民恳;;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7年04期

9 李因果;何晓群;;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0年09期

10 方毅;林秀梅;;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的动态效率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鹏程;孔德玲;;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朱云鹃;;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优选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武洪玲;;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赵昱;;区域创新绩效的竞争互补分析——对广西五大经济区专利产出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5 范丽娜;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傅春;巫锡金;;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与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8 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6期

9 胡宗义;刘亦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10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闯;韩亮亮;;我国地区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王浩;衣保中;;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变化趋势系统分析——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美娟;陈国宏;庄花;;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周全;葛察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宝红;对应分析方法及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谭文波;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动力及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余翔;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环境绩效[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静;内蒙古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2 赵敏;山东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赵凯;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黄昤;宁杭城市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5 王梓;两阶段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吴晶;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7 杜蒙蒙;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罗婧威;山西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艳丽;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河北省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10 欧阳t

本文编号:2530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0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